創立於1996年的鳳凰衛視在運營五年後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這在衛星電視業極為罕見。低成本戰略和品牌戰略猶如公司的兩翼,使鳳凰衛視實現了快速騰飛。
公司的快速發展
1996年3月25日,默多克麾下的香港衛星電視有限公司與今日亞洲有限公司、華穎國際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鳳凰衛視有限公司”,3月31日,鳳凰衛視中文台正式開播。
1998年6月,鳳凰衛視推出“鳳凰網站”;1998年8月,鳳凰衛視電影台和鳳凰歐洲台先後開播;2000年3月,《鳳凰周刊》創刊;同年6月底,鳳凰衛視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同年11月,鳳凰美洲台開播;2001年1月,鳳凰資訊台開播。如今鳳凰衛視已發展成具有五個頻道、覆蓋亞太5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歐美近30個國家的電視平台。
1999年蓋洛普調查公司進行的“中國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人對品牌認知”中,“鳳凰衛視”被選為國內最知名品牌之一,是唯一入選的傳媒機構。2000年中國中央電視台舉辦的“1999年度衛星頻道觀眾滿意程度調查”調查顯示,在中國40個上星頻道中,中央電視台的一頻道和五頻道(CCTV1、CCTV5)以及鳳凰衛視中文台,名列前三位。
據國家統計局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於1999年8月至9月的調查結果顯示:鳳凰衛視中文台在中國內地有4178萬戶收視家庭,占中國電視家庭戶的13.1%。2000年公司的營業總收入達到6億港幣。
2001年,基本實現收支平衡,廣告年收益增長速度高達62%。
緊縮開支——成本領先戰略
公司實現快速騰飛的一翼是成本領先戰略。成立之初公司擁有資金極其有限,這使得公司必須大力推行低成本戰略。目前雖然開辦了5個頻道,但公司員工卻隻有300人。公司在香港的演播室,加上辦公室、控製室等部門,全部麵積隻有3000平方米左右,並且辦公地點不是在繁華的中環商業區,而是在九龍居民區。北京的“鳳凰會館”位於人民大學附近的一個六層小樓裏,條件簡陋。鳳凰衛視的大部分節目在中國內地製作,同時實現了主持人采訪、後期製作、播出的一體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1996年鳳凰衛視開播的時候隻有一個中文頻道,自己製作的節目隻有三個小時,沒有涉及太多的時事新聞。1997年,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中國等大事不斷,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始轉向時事新聞,但是財力上還不允許拍攝即時新聞,當時就選擇了一個省事、省錢、省人的辦法——讓陳魯豫讀報紙。這個“販賣二手新聞”的辦法卻在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鳳凰早班車”成為中文台時事類新聞的名牌欄目。“鳳凰早班車”的班底隻有4個人,而行程4萬多公裏、經過11個國家的“千禧之旅”直接成本隻有800多萬元。
另一名牌欄目《娛樂串串SHOW》從欄目的創辦到播出都由一個人完成。原來負責播體育新聞的梁冬主動要求辦一個全新的節目——形式既非新聞也不完全等同於娛樂,同時與專題也有所不同——用娛樂來解讀時代。他將過期、作廢或別人當垃圾扔掉的信息重新整理,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重新解讀,使它們又產生了新的價值。由於目標觀眾定位準,這個非黃金時段的節目不僅反映很好,還獲得了不錯的廣告投放,收視率也節節上升。而這一欄目的成本支出,除了梁冬的人工費用,其他投入都是“零”。
公司的低成本戰略獲得了相應收益:2000年公司開始盈利,盈餘計5032萬港幣。其收入90%來自廣告,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廣告收入約為70%。2000年鳳凰衛視的電視廣告為6.32億港元,是第一年度的10倍,平均每年增幅超過81%。
但2001年美洲台及資訊台的開播,使公司又陷入了虧損。總裁劉長樂認為,公司成本仍可進一步降低。因此鳳凰衛視目前正實施進一步的減省成本計劃,例如把有些外包服務轉由公司內部提供等。
但鳳凰衛視的低成本戰略卻也招致許多批評。批評意見集中在:
一是節目的自製率低,缺乏有影響力的獨家節目;二是自製的節目基本上大都屬於“剪刀+口水”型,如《鳳凰早班車》、《娛樂串串SHOW》、《時事直通車》、《時事開講》、《媒體大拚盤》、《時事快評》等,這固然有降低成本的優勢,但是卻缺乏核心競爭力。全球頗負盛名的高盛銀行在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由於中國內地電視業競爭漸漸激烈,鳳凰衛視在綜合性節目和談話類節目中的優勢有喪失的危險。
增加價值——品牌戰略
公司實現快速發展的另一翼是品牌戰略。其特點是,在低成本戰略基礎上,用十分有限的資源,盡可能進行整體品牌的塑造與擴張。
公司為此采取的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