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111:刺佛(1 / 3)

第112章 111:刺佛

陳留白縱身持劍,騰躍而上,轉眼之間,就來到了巨大無比的神像金身之上。

看上去,如同一隻附身在大象體表上的螞蟻,很快成為了一個小黑點。

隨即有劍光激發出來,熠熠生輝,猶如閃電掠過夜空。

下麵的青陽道人看到,頗有些目眩神迷,他從未見過:劍光能夠如此璀璨奪目。

詩雲“一劍光寒十四州”,用來形容劍仙的劍法,但這俗世間,關於“仙”的傳聞不少,卻未曾真正出現過。

那麼,這位陳留白,是否便是傳說中的劍仙?

另外,其飛身而上,要與誰對戰?

這尊神像金身嗎?

青陽道人不禁想起諸多關於西山、關於天龍寺、關於這地藏王佛的可怖傳聞,主要說的是此佛坐落於此,日夜受信徒民眾的瞻仰和敬拜,源源不斷地吸收著香火念力,故而修煉成精,產生出了“靈”。

對於這個說法,道人是接受和相信的,畢竟他曾經深受其害,並因此離開了築仙觀。

在市井山野中,關於“靈”的描述和見識數不勝數,往大方麵說,妖邪之類,都算是“靈”。

鳥獸開靈為妖,詭物得靈成邪祟。

至於神像嘛,當具備了靈性,那就是朝著神祗的方向進化的,比如說土地神、山神、城隍那種。

這些都是成體係,並且獲得正規敕封的正神了。

然而在趙國,仙人不見,神祗也是消失殆盡,縱然有香火,但幾乎沒有靈驗過的。

最後鬧將起來,卻都是些妖邪為禍的事端。

所以早有人說,自從多年前的黑月降臨,天地動蕩,有大劫生。

所謂“大劫”,表現出來的現象,那就是“仙路斷絕、神祗崩塌、妖邪作亂”等。

青陽道人本以為,天龍寺與築仙觀之間的矛盾衝突,隸屬於“道釋兩家道統之爭”,此起彼消,正常興衰。

可如今看來,根本不是那麼簡單。

乾陽老道所說的“獻祭陷阱”,此法絕非正道,隻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地藏王佛金身上所凝聚出的靈,絕非“正神”,而是“妖邪”。

那妖邪為何等形態?

不管青陽道人把雙眼睜得多大,都看不見,看多了的話,甚至被巨大金身所壓迫到,竟有一種要對之進行頂禮膜拜的衝動。

他雖然修道,心中卻有佛。

在以前,正是因為承受不住這種壓力,才離開了西山。

其實目前為止,他的表現已經算好的了。

師兄乾陽有再度瘋癲的苗頭,嘴裏一直念叨個不停;葉火生則盤膝坐在地上,重劍插於身前,緊閉雙目,臉上顯露出痛苦的神態,一直在苦苦支撐著。

至於那些江湖武者,早作鳥獸散,紛紛逃竄下山,隻是山間傳來的淒厲慘叫聲,讓人聽著不寒而栗。

青陽道人就清楚地知道:在這個時候逃下山,並非明智之舉。

果不其然,嗖嗖嗖的,身法掠動,好幾個武者又逃回到山上來了。

看他們的身上,有傷痕血跡,衣衫不知被什麼給撓爛了,顯得十分狼狽。

這些武者回來後,左顧右盼,權衡利弊,並沒有朝夏思遠那邊靠攏,而是往青陽道人這邊來,並肩站到了一起。

原因很簡單,夏思遠那邊的情況可相當不妙了:

在上西山之前,其便將這尊高大的地藏王佛神像金身視為眼中刺,很想要將之推倒拆掉,然而此像如此之高大,即使帶著上千兵甲,一時半會也無法將之撼動。

唯有想著暫時作罷,先把天龍寺瓜分完畢,再來處理佛像金身。

沒想到局勢事態的發展出乎意料,所有的一切,竟是個局。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西山這裏是個陷阱,那紫禁城中呢?

夏思遠都不敢想,也無暇多想,畢竟當前,他進退兩難,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在琅琅的誦經聲中,手下兵甲將士迷失了神智,正在互相殘殺,甚至嚎啕著跪倒在地,大叫“自己罪孽深重,要以死謝罪”……

當然也還有不少人並未迷失,還能保持理智,並自發結陣起來。

可這種清醒的狀態誰都不敢保證還能堅持多久,誰知道下一刻,隊伍中的哪位就會發瘋,然後揮刀砍向同袍?

不是不信任,而是前車可鑒。

當這種猜忌懷疑的念頭生起,很快就在誦經聲中獲得膨脹而擴大起來。

夏思遠不是笨人,當即想明白了誦經聲所造成的禍劫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