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他成為房地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第一個成立了房地產的合資企業。當時,盡管在一些沿海省份地產類的合資企業不乏先例,但在河南還是新生事物。當他提出注冊的時候,就遇到了問題:被批準還是不被批準?因為人們都熟悉胡葆森,經過一番討論和爭議之後,注冊申請被批準下來。他和建設銀行河南分行出資合資成立了一家地產公司——河南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河南開創了房地產業的先河。後來,國家要求銀行與實體脫鉤,胡葆森買下了銀行的股權,建業成為胡葆森的獨資企業。
此後,河南地產界的許多個第一就與胡葆森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第—個推出高檔住宅小區——金水花園、城市花園;
第一個推出住房按揭貸款;
第一個進行地產的品牌化運作;
第—個將寬帶引入社區。
在這許多個“第一”之中,建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胡葆森認為,他最大的一筆財富就是自己的經曆。他不僅在國營企業幹過,而且對國際市場也比較了解。他生長在河南濮陽的一個縣城裏,後來到省城上學,在香港居住多年後又移居澳大利亞。在12年的外貿工作中,出訪了近40個國家,並多次陪同省裏高級領導出訪,學會了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胡葆森的競爭優勢是他的適應性。正因為當時河南這個地方的市場發育程度不是很高,市場也不是很規範,所以國外財團和投資商才適應不了,香港、東南亞的地產商才不敢進來。這正好給了胡葆森這些熟悉和適應環境的企業一個生存空間,因為市場不規範、法規不健全,大的房地產巨頭沒進來,他們的生存空間就大。
胡葆森把自己的生存之道概括為六個字:適應,利用,改造。適應是為了生存,利用是為了發展,改造則是為了回報,這是一個基本策略。胡葆森認為,在不規範的環境裏,欲望和陷阱也很多,這時企業在融合環境的過程中必須要先淨化環境,堅守自己的企業道德,堅持先規範起來,這是“適應,利用,改造”的關鍵。
點評——
胡葆森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創業,創造出了無數個“第一”。這無數個“第一”的創造與他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客觀認識是分不開的。在一個不規範的市場中,要想取得較好的發展,首先要自身正,並努力去適應環境。適應了環境、站穩了腳跟才談得上對環境的利用及改造。當周圍的環境對你的創業形成阻礙時,抱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先淨化環境,堅守自己的企業道德,堅持先規範起來,也就是“適應,利用,改造”。
相關知識鏈接——
成功的創業企業家具有的心理特質
(1)控製及執著的欲望。他們通常非常執著於自己的決策,不習慣隻聽命於人。如果你在公司裏是一個唯唯諾諾、不吭一聲的人,或隻是一個雖不喜歡公司的環境、但又沒有勇氣辭職自創前途的人,要成為創業者還有一段距離。
(2)自信。他們普遍都有很強的自信心,有時有咄咄逼人的感覺。
(3)急迫感。他們對成果有急切的渴望,這往往會給別人帶來許多的壓力。他們不喜歡也不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瑣碎無聊的事情上。
(4)腳踏實地。他們做事認真實在、一絲不苟,不會為了使自己舒服一點而馬虎從事。
(5)崇高的理想。為了實現個人理想,他們不會計較虛名。
(6)情緒穩定。他們通常比較理性,不喜形於色,也很少在人前抱怨、發牢騷。遇到困難時,他們總是堅韌不拔地去突破困境。
(7)喜歡迎接挑戰。他們樂於接受挑戰,並從克服困難中獲得無窮樂趣。
(8)超人的能力。他們能夠從雜亂無章的事務中,整理出一套合乎邏輯的構架。有時候他作決策時會全憑直覺。
(9)客觀的人際關係態度。他們為了事業往往不顧情麵,給人以冷酷無情的感覺。
從倒賣液化氣開始的商業之旅
1989年,他開辦了一個企業——廊坊市夏利汽車出租公司,結果經營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虧損,最後不得不停止運營,並重回自己的老本行——液化氣。不過,這次是做液化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