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周磊不但做推銷、做策劃,還為公司做市場調查。在這些社會實踐中,他不但積累了經驗,還提高了業務能力。
2002年,周磊堅定了創業的信心。他找到兩個有同樣夢想的同學,決定成立一個校園信息服務中心,中心定名為“三人行”,開展介紹家教、校園活動策劃、產品展示、市場調查以及小網站建設等業務。
2002年9月,“三人行”給學生宿舍裏裝電話機的業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漸漸地,周磊開始不滿足於在校園裏的小打小鬧了,他堅信,到社會中去闖一闖也一定能賺到錢。於是,他們的業務又開展到了社會上。由於他們的眼光敏銳獨到,一次服裝生意讓他們大賺了一筆。
到2003年8月,“三人行”已經擁有了50餘萬元,準備正式注冊成立自己的公司。幾經周折,這個由在校大學生創辦的公司——三人行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點評——
每個創業者在遇到困難時,都要明白,它並非不可逾越。成功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隻有經曆了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小成功,才能邁向大成就。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的創新能力就是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善於敏銳地察覺舊事物的缺陷,準確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膽的、新穎的推測和設想,繼而進行周密論證,拿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的能力,才能使企業快速成長。
相關知識鏈接——
大學生創業要有備而來。創業畢竟不同於打工,對大學生各方麵的素質要求更高,因此,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應盡早做準備。具體來說,大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麵為創業做準備:
首先,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創業並非是解決就業的臨時途徑,而是一種成才的方式,有時甚至更能體現個人價值。
其次,積累創業知識和技能。創業不能僅憑一個創意或一個點子,而是要兼顧管理、營銷、成本預算等各個方麵。大學生可參加一些創業培訓班,學習和積累創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再者,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創業首先考慮的是風險而不是回報,大學生除了要有敢於嚐試風險的勇氣外,還應具備正視挫折、承擔壓力的能力。
另外,充分考慮自身條件是必要的。個案的成功不是規律,即使國家提倡也不等於要求你去做。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不可盲目跟風,但如果決定去創業了,就要以積極的態度麵對,以經營人生的勇氣對待。
假發中的商機
本來隻是一次隨意的交談,劉文漢卻上了心。那時,他雖然對製造假發的知識還幾乎等於零,但他已精明地估計到,“假發”製造業可能會大有發展前途。
成功點:精明的頭腦是永遠的財富
劉文漢投身到假發行業進行創業純屬偶然。在他的一次旅行途中,有一天,他在與兩個美國商人共進午餐時,席間談到什麼商品有可能在美國風靡一時,一個美國商人脫口說了一句:“假發嗬!”劉文漢略一思索,指著自己的頭發問:“你是說假發套?”“當然!”那個美國商人肯定地答道,並且拉開公事包取出一副黑色的長假發給大家看。接著,他解釋說,現在假發開始成了“搶手貨”,不知什麼原因許多人爭著買,但生產的廠家卻不多。他還表示,如能找到合適的貨源,他願意購進13種不同顏色和式樣的假發。
本來隻是一次隨意的交談,劉文漢卻上了心。那時,他雖然對製造假發的知識還幾乎等於零,但他已精明地估計到,“假發”製造業可能會大有發展前途。於是,他開始了一番詳細的市場調查,最後證實美國市場上對假發的需求量的確十分可觀。
從美國回到香港後,劉文漢又對香港的假發生產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並進一步了解到,香港市場上也有人用印尼、印度等地進口的廉價真發製作假發套出售,那主要是為了滿足演員和少數脫發者的需要。假發套的生產成本很低,利潤卻十分可觀。但是,香港生產的假發質量不高,根本無法與法國出口的名牌貨相比,而且式樣、顏色也不符合美國人的要求。
劉文漢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和高額的利潤,但苦於找不到製造假發的行家,甚至連比較滿意的樣品也找不到,這使他十分焦急。劉文漢分析之後認為,假發套是勞動力比較密集的商品,隻有在香港這種勞動力便宜、稅收低的地方生產,才有競爭力。於是,他開始全力尋找生產假發套的能工巧匠。
在艱難地尋找中,劉文漢終於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製作假發的老師傅,這是一個為演員製作道具的師傅,經驗十分豐富。劉文漢重金聘請了這個師傅做顧問。並根據美國市場的需求量和假發的利潤,計算出每月要生產出500副假發,以獲取較大利潤。在師傅那裏,他仔細地參觀了製作假發的全過程,每一道工序都認真地看了一遍,邊看邊問,終於發現了製作假發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