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誌是指一個創業者一生的大誌向,誌向越大者,成就的事業也就越大,因為鬥誌往往是激發人戰勝苦難的精神潛能。的確,在每個人成就事業的路途上,困難眾多,隻有鬥誌不息者,才能成為強者。
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創業者,必定要首先困苦他的思想意誌,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肌膚忍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拂逆、擾亂他的作為,用來使他內心警覺,性格堅忍,增長他不具備的能力。
孟子的這段話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兩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有誌之士克服了無數的艱難困苦,成就偉大的事業。我們不相信什麼上天的意誌,但是一個創業者要想幹成大事業,擔當大責任,必須從精神到肉體都受到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磨煉,則是一定的。為什麼呢?因為安樂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人萎靡不振,直至死亡;而艱難困苦的境遇則使人奮發,從而求得生存和發展。也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還一口氣舉了六個古代的大賢為例:舜發跡自田地中間,傅說舉自築牆的人中間,膠鬲舉自魚鹽販子中間,管夷吾任用自獄官手裏,孫叔敖騰達自隱居的海邊,百裏奚崛起自市井。可見艱難困苦,乃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問題僅僅在於,你能否經受住艱難境遇的考驗和磨煉。經受住了重重考驗,那麼成功就會屬於你。
李嘉誠來到人世時,中國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40年冬天,李雲經一家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多日,終於來到香港。
當時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貿易港,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東方之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來到了香港,李嘉誠即使經商,也絕不可能創造出一係列商業神話,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一代商業巨人。人生的幸與不幸,隻好讓曆史本身來回答了!
但是雖然來到了香港這個“世外桃源”,李嘉誠一家的生活,卻絕無世外桃源的平靜與溫暖。相反,他們一家受盡了生活的艱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誠本人,當時隻有14歲,就以贏弱的身軀肩負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這種難以盡述的折磨,使李嘉誠過早地成熟起來,並經過自身的奮鬥,逐步走向了成功。
李雲經的妻弟莊靜庵,幼年在潮州鄉間讀私塾,小學畢業後,像眾多的潮州人一樣離家外出闖蕩。1935年,27歲的莊靜庵來香港涉足鍾表業,從最簡單的布質、皮質表帶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產品質優價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費者歡迎。後來開始兼營鍾表貿易,購入瑞士鍾表,再銷往東南亞各國。
李嘉誠一家到來時,莊靜庵己被潮汕人視為成功人士。他騰出房間讓李氏一家住下,設家宴為姐姐、姐夫洗塵。席間,他仔細詢問了家鄉的近況,然後為姐夫介紹了香港現狀,勸李雲經不要著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
莊靜庵未提起讓姐夫李雲經上他的公司做職員,這是李雲經夫婦始料不及的。這也許是莊靜庵在商言商,絕不把公司人事與親戚關係攪和在一起的緣故吧。
李雲經長期生活在傳統倫理氛圍中,雖然明白這是有頭腦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卻不那麼容易接受。莊碧琴想去質問弟弟,但被李雲經製止。他不想給妻弟添太多的麻煩,來香港投靠妻弟,已是萬不得已。而且,他畢竟是讀書人,有著傳統儒士慣有的清高,不願輕易“為五鬥米折腰”。
當時的香港雖然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也未能長保和平。很快,日軍的鐵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頓時一片黯然。
在日軍統治下,香港百業蕭條。李雲經掙的薪水越來越少,日子越來越難過。為了養家糊口,他隻好拚命工作。由於長年勞累,再加上貧困、憂憤,李雲經染上肺病,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
李雲經終於沒能熬過1943年那個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離開了這個動蕩紛亂的世界。
正像一位著名哲學家所說的那樣,逆境是鍛造天才最好的熔爐,而李嘉誠正是從這所苦難的學校畢業而逐漸走向成功之路的。
“人窮誌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遺言。李嘉誠永不能忘,時刻銘記在心。並伴隨他一生的風風雨雨,使他終生受益無窮。
但是與此同時,父親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他給李嘉誠遺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
如此不幸的少年時代,莫非上天在有意地磨煉李嘉誠,以便成就這個當代的商業英雄嗎?
如果對照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說法,那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少年時候的痛苦經曆,李嘉誠的未來很可能隻是極平凡的一生。李嘉誠並沒有去刻意的尋找艱難,而現實生活卻留給他艱難。逆境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它往往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以十倍百倍的心力投人工作,並創造出驚人的業績。這在李嘉誠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