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應變首先要洞悉態勢,審時度勢。
企業審時度勢才能取得競爭主動權。
安徽油泵油嘴廠原來生產95係列柴油機噴油泵,產銷形勢較佳。後來,國內同行幾家大廠也競相生產這種產品,使市場趨於飽和,銷售量急劇下降。
麵對這種情況,該廠經過調查分析發現:農村廣泛使用的75係列柴油機噴油泵還無其他廠家生產,這是一個有前途的項目。
於是,該廠當機立斷,停止95係列產品的生產,組織力量日夜奮戰,研製75、80係列噴油泵。
轉產雖然給該廠造成了一定的經營損失,但由於他們在短期內研製出獲得國家專利的新產品,且批量生產每月達2萬套以上;同時,該廠又與國內260多家縣級以上農機公司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其研製出來的新產品一上市即一炮打響,銷量看好。
1989年,該廠生產這類產品達20多萬套,居全國同行業廠家之首,跨入了省級先進企業行列。
傑被周圍的人們稱為“財神”,因為每當他選擇做一種生意時,那種生意肯定大賺特賺,甚至連跟在他後麵的一些商人也收益很多。
後來,當有人向他求教生意經時,他說:“其實,我隻是按流行推算出市場下一步需求。我走在前麵,自然賺的多一點,大家跟在我後麵,方向對,就也能賺錢。”
生意場上有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如果細加研究,洞悉深層要素,就能把握當下態勢,提出建設性的主張。並讓別人跟隨自己的腳步走。
不能害怕改行,隻要能掙更多的錢,改行也未嚐不是好事。
有“商界奇人”之稱的馮景禧就特別善於往有錢的地方鑽。
1923年,馮景禧出生在廣州市的一個商人家庭,父親做小本生意,雖然起早摸黑,可是日子還是緊巴巴的。後來,馮景禧生母去世,他與繼母的關係不好,16歲那年,不得不離開了學校到香港的一家船廠去當學徒。
當時,學徒的工錢是很少的,每天隻掙1角3分錢。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馮景禧勤快能幹,每天加了他5分錢。即使這樣,馮景禧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
1941年,日軍占領了香港,到處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生性倔強的馮景禧咽不下這口惡氣,於是匆匆回到了廣州。可是,當時的廣州也成了日軍的天下。由於與繼母的關係很難改善,馮景禧有家也難歸,隻好到廣州的一家金銀首飾店去做學徒工。
馮景禧沒學過會計,可是他的特點是在幹中學,善於在工作中虛心求教,居然能把商行的一本賬理得清清楚楚,爛熟於心。不管老板提出什麼問題,他都能隨口應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在這裏,馮景禧從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經”,然而他對於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是不甘心的。
抗戰勝利以後,商業活動活躍起來。馮景禧看到時機已到,便辭去了金銀店的差事,和幾個朋友一起做起了大米生意。這樣一幹就是三年,可是隻賺到幾百元錢。之後,他又同朋友集資開了一家酒樓,可是生意還是不太興旺。
盡管這種買賣也可以維持生活,可是對於雄心勃勃的馮景禧來說,他時時刻刻都在豎著耳朵打探消息,尋找一個大展鴻圖的事業。
20年代50年代後期,香港經營發展很快,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可是投資房地產沒有雄厚的資金是不行的。馮景禧天生機靈,很快找到了生意場上的好朋友郭德勝、李兆基,商量合資創辦房地產公司的事情。
三人都是剛剛開始創業的小財主.有一股天生的豪氣,因為看好房地產業,所以就一拍即合,成立了“永業企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