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責任關係民生:群眾利益無小事
在2007年“七一”講話中,胡錦濤主席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另外,溫家寶總理也多次強調, 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2008年9月,他在訪美時的演講中談到“一個政府,除了對人民的負責、服務、獻身和廉潔以外,不應該有任何特權。”
無論是胡總書記的“群眾利益無小事”,還是溫總理的“服務政府、責任政府”,都闡述了同一個理念:責任關係民生,國家公務人員必須為百姓負責。常言道,“民生問題大於天。”越是看起來很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往往越浸透著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一名公務員,是人民在“養”我們,我們隻有認真負責,把工作做到位,把百姓的問題無論大小都解決好,才不負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重托,不負我們自身的使命。
近年來,我們的公務員隊伍在不斷壯大,但許多人卻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公務員的職責,在潛意識裏,大家總覺得公務員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穩定、輕閑、工資有保障,因此抱著"當上公務員一輩子不用愁"的思想,結果形成了一股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歪風邪氣,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危害。比如,膠濟鐵路事故、山西潰壩災難、三鹿奶粉事件,以及深圳“舞王”大火、“躲貓貓”事件等,無一不是某些國家公職人員的不作為、亂作為造成的。而這種做法,勢必會傷害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擁護。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如果我們不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味地損害群眾利益,就會失信於民,那麼人民也就不會再擁護我們。而一旦失去“國本”,必然是“國將不國”。因此,我們必須在日常工作中關注民生,認真解決民生問題,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才會贏得民心,確保國家安定團結,社會和諧發展。
《易經》有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好公務員,必然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愛國熱情,能夠在關鍵時刻為國家挺身而出,奉獻自己的一切。當然,在我國目前安定、和諧的大好形勢下,大多數公務員並不需要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事實上,隻要我們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維持住國家的安定、和諧,就是最大的愛國。而這也正是我們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解決好關係民生的每一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責任心是否落實到位,關係民生,關係民心向背,因此,國家公務員作為人民的“公仆”,必須守好"公仆"的本分,多為百姓"做主",辦實事、辦好事,才能無愧於百姓賦予你的權力,贏得百姓的口碑,從而使政府得到永續發展的動力。
2 責任勝於能力
他曾經是上海市長,“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明,廉則威。”是他最喜歡的一條古訓。後來,上海的一位中高級幹部回憶說,“在他擔任上海市市長期間,沒被他訓斥過的中層幹部幾乎沒有幾個。”有一次開會,建委的一位幹部因為事先沒準備好,說話支支唔唔的,他當眾將其趕出會場,讓他準備好了再來,一點情麵都不留。漸漸地,那些被他訓斥過的人才發現,這個市長了解的情況比他們這些部門主管還要多,幾個問題一問,如果沒有好好準備,馬腳立刻就露出來了。於是,上海的吏治整頓一新,再也沒有人敢敷衍塞責了,上海的經濟也因此開始騰飛。
他也曾是上海市長,一位老幹部這樣評價他:“膽子大,態度強硬,能辦事,也能闖禍。”在當上市長之前,他給上海媒體的印象是“為人低調”,比如在擔任黃浦區區長期間,他經常加班加點地工作,很晚才能回家,肚子餓了就讓食堂做點麵疙瘩充饑,於是得了“麵疙瘩區長”這個風趣的綽號。另外,他大力引進外資,親自策劃實施了黃浦區舊城改造,數年間,使城市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他在仕途上扶搖直上。然而,成功當上市長之後,他驕橫跋扈的性格便開始顯現:他把群眾的利益丟到一邊,一心滿足自己的私欲,大肆收取賄賂,任人唯私,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把上海攪得昏天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