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鄭筱萸為例,作為原國家藥監總局局長,他掌控著中國醫藥的安全,也可以說是掌握著中國老百姓的安全,但是中國醫藥市場在他的領導下,達到了驚人的混亂地步,專業人士看到的是製定了那麼多規程,但正是他打破了這些規則,與他的“親密朋友”——藥商們進行著權錢交易,完全不顧藥品的安全生產,而他對金錢的看法與他行為的反差更是讓人絕倒:“金錢可以買到圖書,但不能買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到食物,但不能買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到床鋪,但不能買到睡眠……”剛剛講完,電話鈴聲響了,他被藥商朋友叫走,藥商送上白花花的銀子,而他回報的是批文。臨刑前,鄭筱萸曾寫下這樣一份遺書:“……我認為量刑過重。
但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輿論卻是一片叫好聲,大家咬牙切齒地鼓掌歡呼。這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為什麼會激起這麼大的民憤?原來是我這個部門太重要了,我這個崗位太重要了,我手中的權力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我雖然沒有親手殺人,但由於我的玩忽職守,由於我的行政不作為,使假藥盛行,釀成了一起又一起慘案。這個賬我是應該認的。我今天能死,主要是因為我這個崗位的責任太大……我的悲劇使我得出了一條經驗,那就是當官不要當重要崗位上的官,並不是權力越大越好;再有就是當官一定要負責任!不要以為當官是什麼好‘玩’的事,不負責任的結果最後很可能就是我這樣的下場……”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也是悔之晚矣。
鄭筱萸的這句當官一定要負責任的話值得我們反思,其實權力就是一把雙刃劍,用在正當處,它能使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成就一番事業;用在為個人謀私利上,它反而使你走向人民的對立麵,成為千古罪人而失去權力。隻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崗位職責,任何情況下都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權力才不會化做一把殺人的利劍。
“殷鑒不遠,在夏世之後”,不能從前人的經曆中吸取教訓,逃不出權力與金錢的魔障,隻會重蹈覆轍。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政者最需三思。
乳業之殤與食品安全:責任心缺失背後的人性拷問
嬰幼兒奶粉本來是孩子們的生命補品,結果卻變成了要命毒藥,還有那些聳人聽聞的食品添加劑。這些都讓百姓無助地追問:食品安全,誰在負責?那些無辜小生命受創在拷問著誰的人性?
頭大、嘴小、浮腫、低燒,這是一群剛剛出生的嬌嫩幼小生命的命運,他們來到世間後的第一份養料——奶粉,給他們帶來的就是致命的傷害,這就是2004年安徽阜陽“毒奶粉”事件,而這僅僅是“毒奶粉”事件的一個揭幕。2008年震驚全國的三鹿嬰幼兒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更是給中國數以萬計兒童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災難。
2008年6月28日,位於蘭州市的解放軍第一醫院收治了首例患“腎結石”病症的嬰幼兒,據家長們反映,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莊三鹿集團所產的三鹿嬰幼兒奶粉。7月中旬,甘肅省衛生廳接到醫院嬰兒泌尿結石病例報告後,隨即展開了調查,並報告衛生部。隨後短短2個多月,該醫院收治的患嬰人數就迅速增加到14名。到9月份,因食用三鹿奶粉患腎結石的病例迅速擴張到陝西、寧夏、湖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西、江蘇等地。
2008年9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宣布河北石家莊三鹿多批次嬰幼兒奶粉受三聚氰胺汙染,致使5萬多嬰幼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功能障礙,4名嬰兒因腎衰竭而死亡,至此,奶粉致病的原因被查出。隨後牽扯出來22家含三聚氰胺牛奶廠家,包括蒙牛、伊利、光明等在國內有名的生產牛奶的企業。由此可見,添加三聚氰胺儼然是牛奶行業的“潛規則”。
其實,“三鹿奶粉”事件,隻是過去幾年中國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一次大爆發,在這以前,“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福壽螺致病事件”、“大閘蟹致癌事件”等,以及在糧食製品中摻入非食用原料甲醛、二氧化硫、甲醛次硫酸氫鈉(吊白塊)、用礦物油噴塗餅幹、用硫黃和工業鹽給竹筍保鮮、用病死變質的母豬肉炮製“鮮”肉鬆等這些聽起來聳人聽聞的事情,已經讓中國的老百姓麵對“吃”變得膽戰心驚,他們感慨道:“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麼心中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