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務員隊伍中,確實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漫不經心,總是把自己的工作推掉,想辦法分給別人做。事實上,他不知道自己在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別人的信任,一個對工作沒有責任感的人,對生活必然也沒有責任感,對朋友就更沒有責任感。這樣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也是不會得到別人尊敬的。
因此,無論工作是什麼性質的,我們都一定要忠誠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也會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譽與尊嚴。人可以不偉大,也可以清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感。責任讓人關懷和理解,因為我們對別人負責任的同時,別人也為我們承擔責任。正是責任,讓我們在困難中能夠堅持,讓我們在成功時保持冷靜,讓我們在絕望中秉持希望。
德不修,人不立——道德是責任心的催化劑
德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震懾邪惡、淨化環境、提純思維、催化責任的動力,德能使人內功強勁,無往而不利。所以說,一個平時注意自身德行修養的人,必然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易經》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該像它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人與人的智慧相差無幾,但人與人的品德卻可以是天上地下。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必然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從而盡心為你效勞,而且有德之人,也更能明白別人的需求,並盡力給予最大的滿足。這種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心,實際上就是一種崇高的責任之心。綜觀曆史,那些大有作為的人,必然是以德修身,首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而讓他人以此為榜樣,以責任之心為其舍命效勞。在《貞觀政要》的第一篇“君道”中,李世民坦然說出了他的治國之道:“當國君的準則,必須首先安撫百姓。如果以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像割自己大腿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一樣,肚子雖飽而性命不保。要想安定天下,必須首先端正自身。世上沒有身正影斜的現象,也沒有上治下亂的道理。我常想,損傷自身的不在外部事物,都是由自身的貪欲而釀成禍患的。”
這段話顯示了李世民對作為一個君主的責任意識。在他看來,古代的聖賢君主,都能體悟自身,深深地了解自己,因而能夠“遠體諸物”。責任不是外加的,必定是內生的。一個國君,如何把握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想達到什麼目標,立下什麼誌向,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李世民問大臣蕭裕如何評價隋文帝。蕭裕說,隋文帝勵精圖治成就了一番霸業。可惜對人太過苛刻,以至於沒有一批能臣所用。李世民笑笑說,蕭裕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接著說出對隋文帝的一段考評,意味深遠。
李世民說:“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也就是說,隋文帝對人性參悟得太透徹,知道人心叵測,千奇百怪。他是通過篡奪了女婿的皇位而建立了隋朝,總擔心有人覬覦他的皇位,於是他誰也不相信。他居高臨下,看到的到處是不負責任的諱過與貪婪的鑽營,因此他禦下特別嚴格。上台之時並不光明正大,卻硬要給人以果斷明快的印象,結果隻能是剛愎自用。日子久了,身邊的人必然隻揀他喜歡的說,所以表麵看上去能與大臣們對談,實際上卻什麼也聽不進去,最終落得個被妻兒所弑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