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星期我很忙,我盡快做。”——拖延時間

“我們以前從沒那麼做過,這不符合慣例。”——缺乏創新精神

“我不是搞這個的,這項工作我完成不了!”——缺少責任感

“這不屬於我的職責範圍,你應該找別人!”——逃避責任

“我沒有什麼資源,再拚命幹活提幹也沒指望。”——悲觀態度

諸如此類的借口都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這類人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問題,不是全力以赴去麵對,而是千方百計地找出種種理由和借口進行搪塞,逃避責任。長此以往,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可找,他們就不再努力,不再想方設法爭取成功,而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借口上。

事實上,那些借口就是一塊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擋箭牌”,就是一副掩飾弱點、推卸責任的“萬能器”。在每一個借口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潛台詞,隻是我們不願說出來。借口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獲得了些許心理上的安慰。可是,久而久之,這些借口就會把一個人的進取心消磨掉,最終使自己變成一個隻會嘮叨的平庸之輩。崔鋒在一個基層職位上幹了好幾年,他一直在期待著能夠提幹,每次朋友聚會,都能聽到他的報怨,說領導不重視自己:“我做科員已經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從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人熬成了中年人,難道我對國家還不夠忠誠嗎?為什麼領導就是不肯給我機會呢?”

“那你為什麼不自己去爭取呢?”朋友疑惑不解地問。

“我當然爭取過,但是爭取來的卻不是我想要的機會,那隻會使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糟糕。”他依舊憤憤不平,義憤填膺。

“能對我講一下那是什麼嗎?”

“當然可以!前些日子,領導下派我到鄉裏做一個小小的副鄉長,像我這樣的年紀、這種體質,怎能經受住農村的折騰呢?”

“這難道不是你夢寐以求的機會嗎?怎麼你會認為這是一種折騰呢?”

“難道你沒看出來?”崔鋒大叫起來,“市裏有那麼多職位,為什麼要派我去那個窮鄉僻壤之地?這裏可是我生活的中心呀!再說我的身體也不允許呀!我有心髒病,這一點單位所有的人都知道,怎麼可以派一個有心髒病的人去做那種‘基層’的工作呢?任務繁重又沒有前途……”崔鋒仍舊絮絮叨叨地羅列著他根本不能去鄉裏工作的種種理由。

崔鋒的朋友沉默了,他們終於明白為什麼十多年來崔鋒沒有得到提幹的機會。並且也由此斷定,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仍然無法獲得他所謂的重視,也許終其一生,他也隻能等待。

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以及人類懶惰、不肯承擔責任的劣根性,好多人都喜歡用借口來為自己開脫,它造成的唯一結果就是我們的責任心被蠶食了。因此,“拒絕借口”應該成為每一個公務員的行為準則,它要求我們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我們要知道:工作中是沒有任何借口的,失敗是沒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沒有任何借口。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假若你正處於戰場上,假若你收到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命令——堅守陣地。那麼在這生死關頭,你還能去哪裏找理由?就算有成千上萬個理由,又有什麼意義?難道在戰場上,會因為你看似合理的借口而允許你臨陣脫逃?會因為你的理由,使敵人的大炮不向你開火?戰後,會因為你的理由,免除你的失職責任?請記住:結果就是結果,它不會因為你給出理由的多少、好壞而改變。在殘酷的事實麵前,任何理由都是借口。呂岩鬆,1996年5月至2000年1月任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首席記者。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狂轟濫炸,呂岩鬆忠於職守,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戰地采訪,客觀、公正地報道了科索沃危機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