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湘潭市委書記鄭培民被調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書記。湘西,是全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去趟省城要坐14個小時的火車。多年來,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脫貧致富放在突出位置。鄭培民一上任就問:“哪個村子最窮啊?”隨後就去了叭仁村。“叭仁”是苗語,意思為山頂上,要到達這個三麵懸崖一麵山的村寨,首先要從湘西的首府坐車到鄉裏,然後徒步走上4個小時的陡峭山路。十多年後,叭仁村的苗族群眾之所以還記得鄭培民,就是因為他是住過這裏的最大的領導。在鄭培民之前,隻有鄉幹部爬上過這個走起來累死人也嚇死人的山頭。
湘西貧困,每逢青黃不接時,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斷糧,政府不得不從外地調入大量返銷糧。鄭培民到任後,開始在全州推行“雙兩大”地膜玉米新技術。這是一項彎著腰,在田中豆腐塊大小方格周圍擺兩株苗的累活。鄭培民沒有坐在辦公室裏指揮,而是帶著機關幹部下地,自己彎著腰在田裏幹活,給農民演示。1992年春,在田裏示範勞作了幾天的鄭培民一腳踩空,仰麵摔下了3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腦震蕩。不過,書記的行動也是推行農業新技術的“科教示範”,從這一年起,全州的糧食開始自給。
形象是幹出來的。在湘西州委的選舉中,鄭培民全票當選州委委員,全票當選州委常委,全票當選州委書記。有的幹部譽稱他是“三個百分之百”,鄭培民當即糾正說:“隻有一個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對共產黨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
“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這句話發自鄭培民的內心。凡是群眾寫給他的信,他總是堅持自己拆看。下農村,他總要到農民家去,掀開鍋蓋,瞧瞧農民吃的是什麼飯;撩開蚊帳,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否厚實。有時,他還會在農家過夜。
鄭培民常說:隻有到了最基層的地方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湖南常德市安鄉縣,身受長江、澧水和沅水三大水係夾擊,臨洪大堤長達400公裏,是曆史悠久的“洪水走廊”。1998年7月24日,安鄉縣安造垸發生了潰堤,就在人心惶惶的時刻,已經是湖南省委副書記的鄭培民來了。他不是象征性地看看就走,而是安營紮寨,住進了黑洞洞的縣委招待所。消息不脛而走,人們懸著的心,終於也落了地。
鄭培民在安鄉指揮了三大戰役:趕在洪水撲到之前,搶修了一條11公裏的隔堤,保住了安鄉縣城;指揮堵塞書院洲潰口,用血肉之軀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內的黃金大垸潰決後,統帥抗洪大軍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北大堤保衛戰,拒千裏洪峰於常德市之外……就著堤外滾滾洪水,鄭培民坐在堤上,吃著盒飯,靜靜地度過了自己的55歲生日。
水災過後,鄭培民提出,讓老百姓從水窩子裏搬出來,住到山上去。中央提出移民建鎮後,鄭培民從方案到資金的落實都一一過問。他一遍又一遍地叮囑:那是中央給農民的錢,不許坑農民的錢!地方同誌向鄭培民表示,在抗洪中,當地政府連書記的生活也無法照顧,心裏十分歉意,最後想送點禮物表示一下。一句很重的話從素來溫和的鄭培民嘴裏扔出來:“老百姓遭了那麼大的災,你們還要表示什麼!”
幾十年中,鄭培民的妻子楊力求的工作單位隻變動過一次,就是從湘潭市新華書店調到了省新華書店,職務仍然是一名普通職工。妻子敬重鄭培民的為人,更注重維護丈夫的形象。楊力求有個“三不”:不幫人向鄭培民帶任何信,不傳口信,不接受任何禮品。兒子說:“在廉政問題上,爸爸把前門,媽媽守後門。”一直以來,為了維護鄭培民的形象,楊力求甚至和自家兄妹交往時都會十分謹慎。她苦笑著說:“要把好‘後門’可沒那麼容易。”
2002年,鄭培民被抽調到中央工作,突然舊病複發,於是被趕快送往醫院。途中,遇到紅燈。司機準備闖關。鄭培民見狀,說:“不要闖紅燈。”說過這句話後不久,他的頭無力地靠在秘書身上,再也沒有醒來。一句普通的話語,竟成了臨別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