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奔棗廟!”梁雨潤叫上司機和縣紀委信訪室主任就要出發。“梁書記,明天縣上要開黨代會,是不是開完會再去?”信訪室主任提醒道:“你初來乍到,可不敢誤了換屆選舉呀。”“一個鄉村老人含血帶淚控訴三年沒人問事,還能再拖延嗎?”梁雨潤說罷坐進了吉普車。車行半路,果然接到通知,黨代會代表要與新來夏縣工作的同誌見麵,請梁雨潤速回。司機看著梁書記:“要是不與代表們見見麵,聯絡聯絡感情,萬一落選咋辦?”梁雨潤平靜地回答說:“官可以不當,群眾的事不能不管。走,上山!”
來到胡正來家的窯洞,出現在梁雨潤麵前的是一個駝背、禿頭的老漢和他那神誌恍惚的老伴。見到梁雨潤,老兩口“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梁書記,你要為我們做主呀……”
哪有人民向“公仆”磕頭的理?!梁雨潤忙扶起兩位老人,愧疚地說:“是我該向你們磕頭才對,我們當幹部的沒有把工作做好,讓你們受苦了!”當胡正來把事情的原委道個明白後,梁雨潤按捺不住心頭的憤怒。他當場對胡正來承諾:“隻要事情屬實,我保證10天之內解決你的問題!”
梁雨潤是個急性子,涉及老百姓的事,他一刻也不願耽誤。回到辦公室,他就主持召開了由公、檢、法、司四家負責人參加的專門會議,研究解決胡正來案。
經過7個晝夜的內查外調,搶奪和揮霍胡老漢養命錢的法警受到了法律的嚴懲,胡老漢討回了養老錢。公處大會上,梁雨潤鄭重表態:“紀委的門永遠為老百姓敞開。鄉親們訴苦申冤是相信黨和政府,我們永遠為老百姓撐腰!”
山西省夏縣,一向以“上訪多、告狀多、惡性案件多、集體鬧事多”四多而遠近聞名。梁雨潤在夏縣任紀委書記的3年間,以查處“大簷帽”,不怕丟“烏紗帽”的決心,對執法過程中違法行為堅決查處,處理過大小案件不下200起,解決了許多群眾上訪和舉報久拖未決的疑難案件。他被當地民眾譽為“百姓書記”、“梁青天”。2001年1月,梁雨潤調任運城市紀委常務副書記。崗位變了,但作風沒有變,一心為民的心沒有變。
暢春英是河津市小梁鄉胡家堡村的村民,她的兒子姚成孝生前是個退伍軍人,1989年3月15日騎自行車回家,在村口與村支書的兩個兒子發生口角,被連捅兩刀後死去。後來,法院以故意傷害致死人命罪判了主犯12年、從犯3年徒刑。但是,暢春英和老伴姚誌忠認準了一個理兒:殺人償命。他們把兒子屍體放在棺材裏,停放在他生前的房間,攜手走上了漫長的上訪之路。
1995年,老伴姚誌忠在上訪途中身染重病,臨終時拉著暢春英的手說:“家裏沒錢,別給我做棺材了,在野地一埋就行了,兒子的冤屈你可不能不管!”倔強的暢春英賣了家裏值錢的東西,把老伴入殮到一口薄棺裏,放在自己床前。兒子和丈夫默默地躺在棺材裏,似乎在等待著一個“說法”。
一天,暢春英聽說從夏縣調到運城市當紀委副書記的梁雨潤是個“為百姓說話的官”,老人一早便舉著“冤冤冤”三個大字跪在了紀委門前。聽著老人的哭訴,梁雨潤淚流滿麵,“撲通”跪在了老人麵前:“大娘,不用說了,我一定為你死去的親人討個說法!”第二天,梁雨潤就帶上信訪室的同誌來到暢春英所在的河津市調查起來。
經過調查,梁雨潤發現案件並不像暢春英所想的殺人就必須償命。主犯當年從輕判決的原因是年齡不滿18歲,而且現在已經刑滿釋放了。為了使這個曆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梁雨潤一麵支持當事人向法院申請重新審理,替這位農民補回刑事附帶的民事賠償,一麵協調各級政府給其經濟上補助。
2002年3月9日,梁雨潤來到暢春英家。暢春英拉著梁雨潤的手哭成了淚人。為了上訪,常年住在街頭,她沒哭;沒有錢,拾啤酒瓶撿破爛甚至乞討,她沒哭;睡在信訪室的水泥地上八天八夜,她沒哭。今天,她哭了,多年的悲傷、苦楚、委屈一齊湧上心頭。她拍著棺材哭喊:“親人呀,你們睜開眼睛看看,梁書記來看咱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