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黑洞對於一切落入其引力範圍的東西都是一種有去無回的可怕陷阱,人腦創新思維中的隱性自我評價也大致與其類似。人腦在創新思維活動中所產生的任何種類的創新胚芽,隻要落入隱性自我評價之網,絕大多數也將難逃不幸夭折的厄運。隱性自我評價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其實,隻要仔細一想,任何人都不會對其感到陌生。
毫無疑問,人畢竟是生活在理性世界之中的,這也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別。人為了維係這個理性世界的大廈不致坍塌,他的思想和行為就必須遵循這個理性世界的規律和法則。這就意味著,一切精神正常者,其所想、所言和所為都必須用這個理性世界的基準——邏輯規則去對照、比較和評價。唯其如此,人類社會才可能有是與非、對與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之分等等。不過這種對照、比較和評價活動,總是首先在評價者本人腦內瞬間完成的,而且不易被他人甚至也難以被自己所察覺,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與人們常見的顯性客觀評價,如專利發明的審查、論文著述的評審及科技成果的鑒定等活動顯然不同,故可取名為隱性自我評價。
隱性自我評價對於人在通常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於人的創新思維而言,如果隱性自我評價過於強烈,以至於成為一種思維習慣,卻是相當有害的。它會像無底的黑洞一樣,毫不留情地吞噬掉人們腦內產生的任何具有新意的想法。隱性自我評價何以會有如此強大的魔力呢?芽這與隱性自我評價的固有特性密切相關。
隱性自我評價的固有特性有三個:一是瞬時性。隱性自我評價過程曆時一般不會超過幾十毫秒,總是一閃而過,以致在評價者本人尚未發覺其存在的情況下評價過程就已經結束了。二是隱秘性。這是指評價過程完全是在評價者腦內悄然進行的,無論是他人或評價者本人都無法清晰地發覺它的存在。三是魯莽性。由於評價者往往還未來得及仔細掂量被評對象的輕與重時,評價過程就已經結束了,所以,隱性自我評價往往進行得相當草率,表現出很強的魯莽性。
隱性自我評價之所以有上述三個顯著特點,從根本上說是由人腦創新思維的運作機製所決定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進行創新思維時,最基本的思維操作就是重構與選擇機製。所謂重構,即是創新者通過頻繁地想象、聯想等思維操作活動,使其腦內業已存在的認知結構?穴即組織化了的表象和概念係統?雪不斷地發生重組的過程。這期間就可能產生舊有認知結構中不曾存在的表象或概念,也就是所謂創新胚芽。創新胚芽像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樣,一開始都是弱小而稚嫩的,且是若隱若現的。人們常說的靈感的火花就是一種典型的代表。
創新胚芽雖然在人的創新思維活動中會產生很多,但能真正存活下來並開花出成果的卻寥寥無幾。就如生命的誕生那樣,雖然精子和卵子的數量可能很大,但最後能在子宮內著床且發育成個體的並不多。這是因為,一個完整的創新思維活動在經曆了快速的重構思維操作之後,總要再經曆一個同樣快速的選擇思維操作。所謂選擇,就是腦內舊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表象和概念的認同和接納過程。顯然,為了完成認同和接納過程,就必須用舊有的認知結構的邏輯框架之尺去衡量和比較這些新的表象和概念,也就是隱性自我評價過程。值得指出的是,這一過程如重構與選擇一樣,快似閃電,急如疾風,操作相當草率,這就使得許多很有發育前途的創新胚芽慘遭不測,十有八九被輕易地舍棄了。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是創新者本人難以駕馭的事情。因為,凡是新的表象或概念,它也必定是或多或少地偏離舊有認知結構的邏輯框架的,一旦用這把邏輯框架之尺去量度之,當然也就難以符合要求。特別是那些知識和經驗非常豐富者,因其知識體係相當完備,用以量度評價對象的邏輯框架之尺也就特別的精確,因而其評價過程也就更加挑剔、苛刻,這就不難理解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種奇怪的現象了。
最為糟糕的是,雖然隱性自我評價作惡多端,扼殺了無數的創新胚芽,但是一般人對其嚴重的危害性卻認識不足。許多人對這種評價中的不經意的舍棄過程一點也不感到可惜,原因很簡單,隻是因為這些創新胚芽還很不成熟。但是,如果讓這些創新胚芽盡可能多地存活下來,那對於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又是多大的貢獻呢?芽因此,人們不能再對創新思維中的隱性自我評價不聞不問了,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
對付隱性自我評價的最好辦法就是盡量遠離或推遲這一評價過程。心中有了某種新的想法應任其滋長、發展、壯大,而不要過早幹涉。為此,就必須對隱性自我評價的危害有個清醒的認識,並對其保持高度警惕。
智慧進階:什麼是靈感思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