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模糊思維法(1)(1 / 3)

模糊思維是與精確思維相對立的,但是模糊思維現象並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拋開邏輯、放棄精確,而是辯證思維,以達到模糊與精確相統一、邏輯與非邏輯相結合,使之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智慧經典:難得糊塗

在北歐的一座教堂裏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

教堂裏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般的伸張雙臂。雕像本來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群眾不懷疑有假,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

來往的人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拿手邊的錢袋便離去了。他看在眼裏,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他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一看,裏麵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心想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了,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就裏,兩人吵了起來。

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於是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化裝成看門人的耶穌出現了,指著十字架上的人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看門人說:“我說出事實難道不對嗎?”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是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的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在沒有弄清所遇事情原委的時候不要,急於下結論,模糊處理也未嚐不可。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們應認真活在當下。馬斯洛曾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智慧啟迪:且慢下手

單位裏調來一位新主管,大多數的同事都很興奮,因為據說這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一天天過去了,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地進辦公室後,便躲在裏麵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分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裏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了,就在大家真正對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分子一律開除,能人則獲得晉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個月一直表現保守的他相比,簡直像是全然換了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麵整頓,雜草樹木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來訪,進門大吃一驚地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自己竟然把牡丹當草給鏟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為雜亂,他卻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裏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裏花團錦簇;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那其中勤懇工作的人就都是其間的珍木,而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隻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能認得出!

智慧進階:什麼是模糊思維法

模糊是與精確相對的概念,泛指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間關係不明朗,難以用傳統數學方法量化考察。

模糊思維法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並迅速發展,它是幫助人們研究、解決複雜的具有模糊性問題的思維工具。它是思維形式的一種,具有通常意義下思維的本質屬性,即是有意識的頭腦對於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它又不完全和一般思維相同,它具有個性,這種個性就是思維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