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模糊思維法(1)(2 / 3)

模糊思維法所遵循的是“a是a,又不必是a”的模糊邏輯。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邏輯,但它又和傳統的邏輯有區別。它突破了傳統邏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為人們解決模糊事物中的問題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模糊思維不是“糊塗”思維

模糊思維是與精確思維相對立的,但是模糊思維現象並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拋開邏輯、放棄精確,而是辯證思維,以達到模糊與精確相統一、邏輯與非邏輯相結合,使之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社會生活中的有些問題還非得使用模糊思維不可。

有人用一隻大木籠裝了一隻鹿和一隻獐,送給王元澤的父親王安石。當時王元澤還是個小孩子。送東西的人問王元澤:“你看,這籠子裏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澤不識獐,也不識鹿。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說:“鹿旁邊的是獐,獐旁邊的是鹿。”大家聽了都拍手叫好。

王元澤的回答好就好在不明確,好在含糊其辭。這就是模糊思維法。

生活中確實具有很大的迂回空間和伸縮彈性。公安機關捉拿凶手的通緝令就隻能模糊而不便十分精確。如“肖某,男,24歲,高個子,上體微弓,圓臉,高鼻梁,皮膚粗黑,操湖北口音,愛穿牛仔服旅遊鞋,好飲酒吸煙……”這樣,人們就可以根據外表特征,加上外部表情,與內心活動、反常疑點等予以推理、判斷。如果公布一大堆十分精確具體的數字,全部定量化,反使人模糊不清。比如,身高1。76米,體重70公斤,胸圍1。4米,臉圓半徑5。5厘米,上體微弓20度,操正宗湖北口音,穿牛仔服,喜抽三五牌香煙,酒量0。5公斤。盡管如此定量精確,恐怕帶著電子計算機和雷達也難認準所緝拿的凶犯。

智慧進階:模糊思維法的運用

20世紀60年代,美國控製論專家查德創立了模糊數學,使人類的認識工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領域。實踐證明在某些事物的分析、認識上,過分精確反而模糊,適當模糊反而精確,隻要使模糊與精確互相補充,就能達到對客觀事物較為全麵的把握與認識。模糊數學在實際中應用很廣:

在計算機處理中的運用

計算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采用的是傳統數學的精確模式。計算機使用的數字隻有1和0,非此即彼,在進行精確判斷時非常有用。

模式識別是計算機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但是高精確的電腦在這裏遇到了問題。比如,一個人簽名幾乎沒有兩次是相當精確地重複,如果用計算機來識別一個人時是把他的麵孔、五官、身高、體重、發型、膚色等特征變換為幾千萬個數據儲存起來,然而,一旦這個人的某種特征發生變化,如發式改變或者麵部做了美容,那麼電腦再也不能識別他了。由此可以看出,計算機在模式識別方麵雖然很精確但又很僵化,似乎比人“低能”。難怪計算機之父馮諾逸曼在談到模式識別的時候高度評價了人的神經係統的能力。

雖然電腦處理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人腦無法比擬的,但是人腦卻能在準確性不高的情況下處理相當複雜的問題,由此使人們聯想到,如果電腦使用模糊識別法則可大大提高它的模式識別能力。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新一代電子計算機。這種計算機將采用模糊數學方法,有效地模擬人類神經係統的思維能力。

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盧嘉錫先生是著名的結構化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院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副院長。他在長期的學術研究中,根據導師的啟示和自己的體會,首次提出了毛估性思維方法。美國化學家鮑林是兩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對盧嘉錫先生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盧嘉錫回憶說:“我注意到並且十分欽佩這位導師所具有的那種獨特的化學直觀能力,隻要給出某種物質的化學式,鮑林往往就能大體上想象出這種物質的分子構型,這無形中催化了我那種樸素的毛估性思維。”所謂“毛估性思維”也就是一種大概、粗略的思維方法,不追求事物的精確性。實際上,毛估性思維和灰色思維、模糊性思維是同義語,它們研究和應用的範疇是相同的。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盧嘉錫等人開始研究化學模擬生物固氮,這是當時世界前沿的研究課題。開始,他們運用毛估性思維方法,認為理想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結構模型應是不少於四核的“簇合型”化合物。由於運用了毛估性思維方法,他們於1973年就提出了“網兜狀”四核簇的“福州模型Ⅰ”,在此基礎上,後來又發展提出了“福州模型Ⅱ”。

在邏輯學上的應用

由於各種科學方法論一起滲透到模糊數學中來,使它具有一般方法論的特征。模糊數學對模糊現象進行數學化分析和定量化研究,為處理、解決模糊性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數學工具,使得模糊邏輯的深入研究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