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先生自1960年從事編劇工作以來,大部分劇本都以女性題材為主,並與之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在他早年時,衝破包辦婚姻的束縛,遠走他鄉逃婚。為追求自由與幸福,在愛情的道路上曆盡波折,也留下了一些遺憾。這些人生經曆或許就是他後來女性題材作品創作的情結所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巾幗英雄楊八姐、女強人巴清、美麗善良的神女瑤姬、忠貞不渝的公主華陽從這些形象中,我們看到了她們在愛情、事業上的勇敢和堅貞,也看到了作者的“情意”,這就是文藝評論中形象與情意的關係。《毛詩大序》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著名學者葉嘉瑩女士認為,“詩歌是訴之於人之感情的,而不是訴之於人之知性的”。戲曲亦然,因戲曲是口頭的詩,是唱給人聽的詩,即古人所謂“場上之曲”。從作者年輕時經曆的“偶然”,到後來他藝術創作的“刻意”,大概想要表達的正是他心中的那番情意吧!所以,在他的劇作中,既沒有形而上的張揚,也沒有“藝術高於人生”的說教,他一直在現實美與藝術美的對象中把女性題材作為自己的審美首選,從而形成了自己藝術創作的特色。
張力先生創作、改編的劇本很多,這次收入專集的六部作品,其中四個劇本多多少少跟我有些關係。我們共事五年多,我在劇團分管藝術創作,對劇本的討論、研究我們曾一起經曆多少個日日夜夜,這其中有過分歧與爭執,在排演曆史劇《戚繼光》(張力、曾祥明編劇)時,爭論尤其激烈,但最後都一笑而過,足見藝術的真誠和友情的真誠。我衷心祝願張力先生老當益壯,昂揚的藝術創作活力永葆青春,繼續寫出更好更美的作品來!
晚霞色更濃
《春華秋實——重慶老藝術家作品叢書》在重陽節出版麵世,也算是為全市老藝術家們獻上了一份厚禮。14部作品集,350餘萬文字,凝聚了老藝術家們一生的心血,字裏行間全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
張尚元、張力、石曼、李行、王燮、倪國楨、胡度、梁上泉、熊炬、周遜、夏庭光、王卓雲、汪福增、鍾光全14位老藝術家無論在重慶還是全國藝術界都享有盛譽,不少藝術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從事藝術創作,數十載苦心筆耕,寫下不少傳世佳作,正是老藝術家們的無私奉獻,才有重慶舞台藝術的熠熠生輝。如今,這些老藝術家年紀都在七旬以上,有的已經八十開外了,仍舍不得擱下筆,還在殫精竭慮創作劇本,還在潛心於藝術研究,還在書寫評介文章,繼續為重慶文化建設作出貢獻。老藝術家們雖創作領域不同,研究方向各異,但以德立身、熱愛生活、癡迷藝術是他們共同的美德,這些都是我們後輩們所敬仰和要學習的。
當前,文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大”從“四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部署。市委、市政府明確了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西部地區的文化高地、與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相適應的文化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文化強市的目標。藝術創作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堅實基礎,更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誌。無論是建設文化高地、文化中心,還是文化強市,都必須把繁榮藝術創作作為龍頭和基礎工作,努力興起新一輪藝術創作高潮,創作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把握時代脈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培養勇於開拓創新、有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藝術精英,形成文化氛圍濃厚、文化碩果累累、文化英才輩出的生動局麵。
我們把老藝術家們的成果彙編成冊,其意義不僅在留存這些藝術財富,更重要的是要傳承他們的寶貴精神,用以激勵我們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奮進。
這篇序言,就是我們向老藝術家們的一個承諾。
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