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決定成敗
張瑞敏:我講的這個題目是《管理創新和企業發展》。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講呢?我想,一個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有沒有創新精神。如果不能夠創新,這個企業就等於沒有了生命力,也很難保持持續的發展。
我自己對這一點體會非常深。因為我們的企業發展到現在,路還走得不太長,我原來是以這個企業前身的上級機關一個副經理的身份到企業來的。我們這個企業剛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個虧損的企業,當時虧損147萬。我到這個公司來的時候,連工資發放都非常困難。
但是來了之後,經過這十幾年的時間,從原來虧損147萬到去年贏利4億多,利稅是8億多。原來每年隻有300多萬的收入,去年收入達到了108億,今年預計全年可以達到160億。
這樣看來,我們的發展應該說是非常快的,美國有一家世界性的雜誌,叫做《家電雜誌》,它對全世界家電公司作了一個金融數據整理,我們的規模和國外公司相比還很小,但在全世界的家電公司中,我們的增長率是第一位。我們從開始到現在,平均每年的金融速度是86%,保持著一個很高的增長速度。而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這個增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因為高速增長而出現問題,始終保持著一個比較良好的高速增長勢頭。
我現在的體會是,能夠保持這種發展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地創新,或者是說不斷地創造市場、創造需求、創造顧客。這個創造市場的觀念,反映出來我們內部保持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關於這一點,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一句話,可能比較恰當。他說:“創新就是創造一種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後麵談的知識經濟也是這樣。
電腦是什麼?嚴格說來,其實是沙子、是石頭。把沙子和石頭變成電腦,就是創造新的資源,它的出現,就是依靠一種創新精神。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好多事情正是運用了這種創新精神,所以在競爭中才可能脫穎而出,或者說是在競爭中走到了一些企業的前麵。
比如說,從質量方麵來講,我們開始先搞了一個質量創新。我剛到這個工廠來的時候,工廠工資發放都比較困難。我來到這個地方,大概有半年時間,每個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借錢發工資。因為我們是一個集體的小企業,是街道的小廠。一開始,國家不會借給錢,因為你不是國有企業;另外,銀行也不會借錢給你,因為擔心你會不會還上錢。那時候沒辦法,我們就到農村生產大隊去借。城鄉結合部的地方,那部分農民當時提前富起來了。所以,我們是到那裏去借的。
一開始起步的時候是非常艱難的,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去抓質量呢?1985年初的時候,中國才進行質量管理的宣傳和教育。國外早就開始搞了,中國是在1985年初才開始搞的。當時,很多企業都在學習質量管理。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並不算太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就是,更多地關注了權能質量管理中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說,權能管理的基本工具是把它當成數據統計的一種辦法。
但是我在那個工廠的時候,我就沒有把簡單的權能質量管理作為一種方法,而是作為一種價值觀,也就是說,怎樣通過權能質量管理來改變員工的觀念。所以說這個工廠以前也搞了些產品,當時搞得也不錯。但你隻有內銷電機,而且因為後來都有質量問題,賣不出去,被迫停產。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辦法怎麼去改變員工的觀念。所以當初就提出一個觀念,即隻要是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當時中國的質量管理是個什麼概念呢?沒有質量管理,質量檢驗就是到最後檢測線的時候,這個產品放著是不是合格。檢查員來了,他拿一個圖章,這是一等品,那個一看有點問題,是二等品,再有點問題是三等品,再遇點問題就是等外品。總歸要有點出路的,總歸要讓它們出廠的。這樣的做法,就是把很多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都給它找出路,給質量問題找出路。而且,員工中的質量管理意識已經降到最低限度了。
我想轉變這個觀念。有的時候我想,改革開放20年也是觀念轉變,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成功。一件事情,隨著一個觀念的改變,這件事情的本身含義就改變。這件事情本身沒有改變,但對自身的認識改變了。我們當時就說,如果按照過去的觀念,這個產品雖有一點缺陷,有一點問題,還可以使用,那麼就是正品。但現在如果有點缺陷就會把它當成廢品,因為這樣才能把質量管理的觀念轉變過來。
所以,當時我通過新聞媒介作了很多宣傳,把76台問題冰箱集中起來,然後讓大家討論。討論之後決定,誰做壞這個冰箱,由誰親自來砸。我們通過砸冰箱這件事情來告訴大家,這些冰箱都是大家親手做出來的,但是又親手砸掉了。可不可以用呢?可以用。但是如果是用這種標準來做的話,我們永遠沒有希望。所以必須要把它們砸掉,當時這種辦法起到了震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