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一切從“新”開始(3)(1 / 2)

我們首先給它定了一個創新的目標,我們為什麼把創新的目標定位呢?定位為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定單,這個企業甭管怎麼忙,也要想怎樣才能從用戶那兒獲得有價值的訂單。現在市場打價格戰打得非常厲害,應該先有訂單後生產,生產出放到庫裏頭,不降價沒有辦法,庫存有這麼大的壓力就必須要降價。

價格戰應不應該打,我認為在市場發育階段當中,價格戰是不可避免的,是應該做的。但是中國的價格戰和外國價格戰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20世紀50年代打價格戰也很厲害,他們打完了之後是打出了一個有序的市場競爭規則;中國的價格戰打完之後還是無序的,無序的原因是國有企業,虧了也不能怎麼樣,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這種流程最後使每個人直接對著市場,而這個流程再造的基礎,是我們的OEC管理,就是斜坡球體論。

接下來講一個海爾文化的具體案例,就是要求設計人員依照市場鏈把從市場得來的信息,到工業設計部門,到產品設計部門,到產品推進部門,轉下來後,這個信息同步地傳給他們,但是要把這個信息轉化為產品,那就要再轉回去。每個部門都負責不同的方麵,占有不同的比例,這個比例可能是10%,30%,40%,20%。

然後確定工資,這個工資分兩部分得到,60%是由事業部給他,比如說定下來這個產品,需要10天完成,如果10天交給事業部了,給他1萬塊錢。事業部付給他6000塊錢,其餘4000塊錢放在市場上,在市場上如果這個產品賣得比較好,達到一定的銷量,再給40%。

然後把它們聯係起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哪一個部門給耽誤了,拖期一天怎麼辦,兩天怎麼辦,每個部門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完成,這就體現出市場鏈的概念。這個工業設計部門的員工,不再聽命於他們的上級,不再是工業設計部門的主任說了算,他們必須聽命於他們的下道工序,聽命於他們的事業部。比如說在他們這兒的時間是4天,如果4天完不成事業部會處罰他,而不再是他們的上級處罰他們。這樣就實現了這個智能式的結構,每個人隻對他的事業部負責,實現了市場鏈,就是每個人必須對他的市場負責。

我們把流程再造也稱為零距離。所謂零距離,就是說和用戶之間怎麼樣做到零距離。在傳統計劃經濟下,是先下達生產計劃,然後按計劃生產,然後批發、零售、配送,這樣時間很長。我們把這個周期縮短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了解了用戶的需求,現在有B2B,B2C,我們把它叫做B2X,這個X就是用戶的潛在需求。

挖掘了用戶的潛在需求,就是創造了新的市場。市場相當於一個蛋糕,我發現了一個潛在的需求,就等於自己做了一個小的蛋糕,這個蛋糕不大,但是是我自己的,相對於搶大蛋糕中的那一塊還是合算的,這個叫做B2X。

這樣就不是生產計劃了,而是B2X的訂單。我們根據訂單來製造,我們的生產線是由計算機管理,是柔性的生產線,這個是北京的訂單,那個是上海的訂單,我們直接根據這個訂單進行生產。媒體曾經有一種說法,現在是有效需求不足,我們內部不這麼認為,也就是說現在不能說有效需求不足,如果從企業角度來講,應該是有效供給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市場不要這個產品,這個產品不需要了;但是有效供給不足,就說明我自己沒有創造出市場來,就像耐克公司一樣,它在歐美行業裏麵創造出一個朝陽產業來,膠鞋到底有市場還是沒有市場,關鍵在於你的創造性。

這裏舉兩個例子,在國內市場上,我們有一個洗地瓜的洗衣機。有一次我到四川去,在他們那兒,城鄉結合部的那個地方洗衣機不好賣,不光是我們的,其他的洗衣機都不好賣。後來一問,當地農民比較有錢,他們收下的地瓜不願意用手洗,而是放在洗衣機裏麵洗,結果泥巴把洗衣機管堵住了,他們怪洗衣機質量不好。我跟技術人員說,你們能不能開發一個洗地瓜的洗衣機。

後來我們開發了一個能洗地瓜的洗衣機,其實很簡單,洗地瓜的時候,自動排水用那個粗管,洗衣服用那個細管。搞了之後,在國際會議上我講了這個問題,底下聽會的有一個英國的銀行家,他有一個朋友是《金融時報》的記者,他跟這個記者說了,說了之後這個記者就專門到中國來了,一定要看看這個洗衣機。看完之後他回去寫了一篇文章說,從洗地瓜的這件事中我們看到,中國有一個企業,他們考慮到用洗衣服的洗衣機洗地瓜,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企業市場化的程度非常高。他從這個角度寫了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