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迎接新經濟(2)(1 / 3)

張瑞敏:(沉吟片刻)像我們現在這麼幹,等於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透支了,付出很大。從產權角度講,的確是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事。但是最後的結果,可能會使中國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牌子。我想將來中國最需要的就是這個。對於我個人來講,等於就是曆史的一種機遇。能抓住這個機遇,幹出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牌子,我認為還是值得的。

《北京青年報》:您以前曾提出,海爾每做一個產品,都要力爭進入這個領域的前三名。我是否可以認為,海爾作為一家企業和您作為一個企業家,都在爭取這樣的境界?

張瑞敏:產品實際上就是企業人素質的外化。你的產品能不能進入前三名,要看你人的素質能不能進入前三名。

《北京青年報》:有一句話您說過不止一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為什麼?

張瑞敏:因為市場不給你犯錯誤的機會,也不給你改正錯誤的時間。做企業其實就像登山一樣,你到達的位置越高,你的危險就越大。一旦失手,就是萬劫不複。

《北京青年報》:說到熱鬧,我有個感覺,就是海爾這個企業沒有多少激動人心的故事,好像隻有以前砸冰箱算一個。一般都是過一段時間說銷售額增到了多少,過一段時間說品牌價值增到了多少,過一段時間說出口怎麼怎麼樣了,另外就是時不時地說又獲得了什麼榮譽。看得見動人的結果,看不到感人的過程。無故事,是海爾追求的一種境界嗎?

張瑞敏:是的。一有故事,恐怕就要麻煩啦。德魯克說,沒有激動人心的故事發生的企業--

《北京青年報》:是好企業!

張瑞敏:對。脫光脊梁,揮著大刀片兒上,壯烈倒是壯烈,但代價是慘重的。打個埋伏,把敵人一舉殲滅,不就完了嗎?當然,這不等於需要揮大刀片兒的時候,你不能上。我們這種做法,就像《孫子兵法》上說的--無智名,無勇功。這是戰爭追求的最高境界。但這可能就寫不成小說,拍不成電視劇了。比如出口的事,在我們腦子裏可能是翻江倒海,絞盡了腦汁,但別人看到的,就是你靜靜地坐在那兒,波瀾不驚的。在市場經濟中,很少見到哪個大一點兒的企業倒了之後能夠再爬起來。那些倒下去的企業,都曾很有故事。我們可不想演故事給別人看,而自己倒下。所以,很抱歉今天不能講出激動人心的故事給你聽……

《北京青年報》:“新經濟”到底是什麼意思?

張瑞敏:我理解就是網絡經濟。它是相對於傳統的工業經濟而言的,就像托夫勒講的這是“第三次浪潮”。

《北京青年報》:那麼這個新經濟已經走到哪兒了呢?

張瑞敏:全世界目前稱得上新經濟的,隻有美國。日本和歐洲在向這方麵轉,別的國家恐怕還談不上。

《北京青年報》:就是說我們又落後了?

張瑞敏:是。

《北京青年報》: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企業,包括海爾這樣的家電企業,又是一次機遇和挑戰了?

張瑞敏:網絡經濟實際上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從機遇來講,如果你有能力,那麼不僅在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你也可以分到一杯羹;反過來,從挑戰來講,如果你本來在國內市場競爭力就不太強,再放到國際市場,可能會死得更快。

《北京青年報》:您曾說上網是企業參與新經濟的入場券……

張瑞敏:僅僅是入券場。網絡時代最大的改變還不是讓你降低多少成本,而是把市場的主動權從你手裏拿出來交給了消費者。上網等於自己給自己找來了許多競爭對手。

《北京青年報》:看來拿這張入場券,就是在爭取21世紀的生存權。那麼像海爾這樣的傳統產業,應該怎麼辦?

張瑞敏:新經濟和傳統產業不是完全割裂的。如果沒有傳統產業的應用基礎,新經濟就隻能是空中樓閣;反過來,傳統產業不經過網絡經濟的改造整合,也是沒有競爭力的。我們反思的結果是,一定要使海爾這個傳統企業進入到網絡經濟時代,並使其在新經濟時代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