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戰略
張瑞敏:很高興能夠參加這個會,我想在這個會上還是按照我自己對企業的概念和體會,跟大家好好地溝通一下。因為畢竟從宏觀上來講,我沒有很大的發言權。今天來的很多都是經濟學家,也有經濟理論學家。艾豐老師在這方麵很有造詣,樊綱教授、劉吉院長都非常有發言權,我隻能從我的角度來談談。
今年是加入WTO的第一年,這個首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以此為題還是顯得封閉了一些。因為無論我們是領袖級企業還是中國企業的領袖,所直麵的都不是中國的企業,而是世界的企業,我們直麵的都是世界級的領袖企業,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更多的應該是麵向全世界來看待自己究竟行不行。如果我們在中國企業即使是老大,但是在世界企業裏卻排不上,或者沒有競爭力,那也白搭。但畢竟是第一屆,所以我想以後再辦的時候,視野是否可以再開拓一些。
另外加入WTO整整一年多了,站在我的角度想,加入WTO究竟給我們帶來什麼?過去我們說狼來了,現在是否說狼群來了,或者群狼來了?而且狼群在中國安營紮寨。從這個角度講,我想他們成批地到中國來,絕不是衝著中國的企業來,而是衝著中國的市場。就是說他們並不是想來打垮我們,我自己就有這個體會。海爾到現在18年的時間,做得還像點樣的就是我們的白色家電,根據歐洲統計記錄的排名,我們白色家電在國際上排名第5位,前麵都是非常大的跨國公司,我統計了一下排在我們前麵的4名,平均年齡114歲。
我們到這個月的26日剛滿18歲,也就是說,對於我們來講,和它們之間有非常大的差距,這不僅僅是差在100年,而是100年後它們仍然在成長,仍然有競爭力。我們和他們在管理、人才、資金上都有很大的差距,這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差距。前4名中最大的是西門子,155歲,最小的也有91歲,所以對我們來說,如果從第5位再上升,我們的目標是提到前三強,按他們的方法做,大概再過100年也趕不上,所以要靠創新來追。所以對中國企業而言,要靠速度解決和用戶的關係以及和對手的關係,此外還有一個創名牌的關係。
我想首先是靠速度爭取更多的資源,我看很多經濟學家寫報告,到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很多人說是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但我自己想沒有這麼複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擁有客戶資源的多少。誰擁有客戶資源,誰的核心競爭力就強,你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也是表現在這一點上。之所以搶用戶資源就是因為它是短缺資源,提出流程再造的博士提出,現在我們處於從物品短缺到客戶短缺的時代。原來是物品短缺,現在是客戶短缺。
客戶資源對於我們來說是有錢買不到的,有錢可以買到最好的設備,也可以買到很好的技術,但不可以買到客戶資源,所以隻有通過創新來搶這個資源。現在中國的企業,都想搶這個資源,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搶不到。我看中國的企業有兩個大問題,一是庫存商品,一是應收賬款。之所以打價格戰是因為有庫存,但是這就使中國企業進入惡性循環,沒有利潤就得打價格戰,打價格戰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就沒有辦法進行研發,而且也沒有辦法進行市場營銷。因為你推出新品,而不能自己打自己,現在的產品放在庫裏過一年就貶值。
我做企業的體會是現在賣商品差不多像賣海鮮,做手機就是這樣,今年一個價,明年再拿出來賣就要降價。另外是應收賬款,那個錢是賬麵體現的,但沒有現金流是不行的。現在提出一個贏利現金保障倍數概念,即用現金的流量來比利潤,如果有1億的利潤,你的現金流是否是正1億?如果是,那這個比例就是1。現在很多企業是有一兩億的利潤,現金流是負的,這樣就沒有辦法經營。
在網絡經濟時代,我們利用信息來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什麼我說一定要比速度?如果我們可以更快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就可以獲取這個客戶資源,也就是說在網絡經濟時代,一定要從大規模生產變為大規模運行。其實剩下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強調用戶資源。前一段時間我在美國媒體上聽到這樣一個問題。他問,在美國看來,海爾是一個成功企業,海爾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我當時說了一句話,海爾不斷幫助用戶成功,所以海爾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