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品牌攻略(2)(1 / 3)

我們現在在國際上的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是按照自己的戰略意圖來發展,前後至少經過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從1990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有人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家的競爭力增強,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減弱。我想這種觀點就是基於中國企業競爭不過進入中國的國外大公司。在這種情況下,人家發展起來,我們反而減弱了。他們在中國發展,出口量、GDP都算在中國的頭上,中國的綜合國力是增強了,但是中國企業競爭力降低了。如果是這種局麵,最終還是很難保證國家真正在國際上進入有競爭力的行列。

觀點三:今天的商場不是戰場,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既競爭又合作,實現雙贏

《新華網》:海爾與三洋合作的深層意義是什麼?

張瑞敏:今年以來,海爾與三洋的合作、與台灣聲寶的合作,引起了企業界的關注,這也是我們在新形勢下的競合戰略。在網絡經濟時代,如果不進行這種合作,隻靠單打獨鬥很難取得勝利。商場不是戰場,戰場就是你死我活,你敗了,我就勝了。但是現在商場不是這樣,如果你有十個競爭對手,你不可能把每個都打倒,而即使把每個都打倒了,你也不一定勝利,因為還有新的競爭對手。現在是網絡時代,資源都可以共享。

博弈論有一個觀點:非合作的博弈均衡。其實我看現在中國企業就是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就是一個非合作的博弈均衡:在互不合作的前提下打價格戰,打到最後,出現一個均衡的結局--無利潤。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每個人都是從利己的觀點出發,最後達到利他的效果。但是這個“非合作的博弈均衡”從利己的角度出發,最後達到的結果卻是損人不利己。

我們這個競合理論,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我們是透過這種合作,達到一種雙贏。如果是非合作的均衡,大家互相擠壓、排斥,誰都想獲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到最後誰都沒有獲得利益。

觀點四:海爾去美國建廠可以賺到錢,逆向思維才可以算出這個賬

《新華網》: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是世界工廠,海爾為什麼還要到美國去建廠?

張瑞敏:有一個經濟學博士來海爾考察調研,他說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來講,海爾到美國建廠是不對的。他說得不錯,按一般定律來講,去美國投資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美國人到中國來辦廠,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資本一定要找最有利的地方。在中國勞動力成本最低,當然對他更有利了,你卻跑到勞動力成本太高的地方,有什麼好處呢?

但我們是一種逆向思維: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外國公司之所以到中國來,是因為在他們的資源組合當中,他最缺少的是廉價勞動力。對中國企業來講,雖有廉價勞動力優勢,但當很多的外國公司來中國設廠,廉價勞動力就不再是中國企業獨特的優勢了,他雇的工人工錢和你一樣甚至比你還便宜,但是你所缺少的技術人才卻仍然沒有,你到那時就一無所有了。

所以,我們到美國去,雖然付出比較高的成本,但是我們獲得的是需要的技術和人才。其實在美國設廠這兩年,我們的確是受益匪淺。比方說產品的設計,我們可以最先設計出適合美國消費者的產品,可以提前達到美國製定的新能源標準,可以在那裏加入美國的家電協會,可以獲得最新的行業信息,可以跟他們交流。這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至於成本,隻要我生產的產品和美國產品成本是一樣的,在市場上銷售價也是一樣,他賺錢我也不會虧錢,就這麼簡單。但是為什麼有人說不該去美國建廠,是因為思維還停留在自己隻能靠廉價勞動力生產廉價產品的思路上,這樣思考問題那當然不要出去了,去了隻能是賠得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