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終極管理之道(2)(1 / 3)

後來我們這個工程,包括上市公司,出去的資金,包括我們自己的,還有什麼銀行貸款,1996年底全部歸還了。現在想起來,如果海爾當時未能實現上市,也許海爾從此就垮了。這算是挺冒險的一件事。我們在此之前與之後都沒有幹過這種事,這是惟一的一次。

張忠:總的來說,海爾這個企業走得一直都很穩。剛起步時,你們的冰箱產量是1萬台,1986年時也隻有三五萬台,1987年時才有7萬台左右。隻是現在,海爾的擴張才顯露出迅猛的勢頭。從外界來看,海爾往往是開發一個產品就能成功一個產品。

張瑞敏:沒有,那不可能都這樣。具體到每一個產品,比如微波爐,我們一開始看到中國微波爐的市場應該是很大的,但是產品真正到市場上去之後,2000多元一台的價格,我們還不知道怎樣去開辟市場,格蘭仕一下降到400元、500元……是不是我們這種產品開發的策略不對?我想不是的。也就是市場變化太快沒有意識到。當時怎麼想也不會想到微波爐會降到400元、500元一台。

概念營銷

張忠:《海爾是海》是張瑞敏先生的著名之作,讀後其哲學內涵躍然紙上,國內也有人稱張先生為哲商。《海爾是海》絕不是一個即興之作,請問張先生是在什麼狀態下寫出這樣一篇文字的?

張瑞敏:是在成立集團以後,當時有一種衝動,我感到老是在這麼一個小的範圍幹不行,應該有一個大的發展。但當時又感到人才不夠。怎樣能使這個集團有一個很好的機製,把所有人的心齊在一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海爾是海》就是在這種衝動之下寫出的。

張忠:哲商的含義不外乎是指您不僅是一個商人,同時也是一個哲人,這兩者的結合,也決定了海爾的許多行為都兼有這兩者的色彩。比如在管理上,你們看起來比較喜歡一些“概念先導”的東西,你們總結了著名的“相馬不如賽馬”,還有“斜坡球體定律”、“定額淘汰製”、“沉浮升遷製”等等;在營銷上,你們也經常是在銷售一種概念,比如,你們把家用電器演變成一種“家設”,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星級服務”,以及最近在做爭議較大的“全媒體全數字彩電”,以及“國際化產品”,不知我的說法是否正確?

張瑞敏: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創造市場的前提就是創造概念。如果一個概念都提不出來,那用戶怎麼知道你是賣什麼的?比如像“全數字全媒體彩電”的概念,出來之後,很多人,包括很多同行都攻擊我們,但是我們的這個產品是一開始就通過鑒定的。你說這個“全媒體”不確切,那日本那個“全製式”確切不確切?這是一種市場行為。

我上次到香港去,在《亞洲周刊》舉行的晚會上,鳳凰台節目主持人楊瀾搞了一個采訪,當時去的還有《亞洲周刊》的副總編。這位副總編當時就說:“我和海爾過去沒有接觸,就是這麼一兩天接觸,我感到海爾這個企業有希望,為什麼?因為這個企業有概念。”我們理解的這種概念就是在企業內部要形成一種觀念,在企業外部,應該是必須找到市場需求和產品之間的結合方式。

我到美國,聽美國人說,你看我們美國上市公司是虧損的,但股價很高,為什麼?因為他可以給你傳達一種“概念”。他下麵的話就是:“我這個企業現在雖然虧損,是因為我正用巨額花費開發新的產品,我一旦開發出來,就可以在世界上怎麼怎麼樣。”實際上會不會是這個樣子,很難說。但他傳達給股民的一個信息,是我這個企業是非常有後勁的。但中國的企業來了美國之後,無外乎就是“我是煤炭企業”、“我是鋼材企業”……這樣企業多得遍地都是,並沒有說出你這個企業與別的有什麼不同?你自己都說不出來,股民怎麼知道該不該買你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