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這就是我們爭取的一個目標,但並不是這麼簡單。所以我們說從1998年開始做,做到現在,到今年的9月份就是5年了,如果到2008年,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話,那就比較理想了。從開始提出來,到最後做到,時間是10年。我認為這夠快了。我們這樣做是希望每個細胞都動起來,每個細胞都有相當活力。比如鹿可以被獅子吃掉,但如果這隻鹿年輕力壯,它在鹿群中肯定不會被吃掉,被吃掉的永遠是年老體弱的。你說獅子硬朗不硬朗?但是如果獅子老了的話,連牛也可以踢它兩腳。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每個細胞都老化了,所以關鍵取決於每個細胞。企業不是看外表多麼大,多麼有力量,關鍵是看它的細胞有沒有活力。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談論“國際化”,海爾國際化的思路和做法曾經一度受到質疑。2002年底,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我反向思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都說我們走出國門有風險,但是,有誰能夠告訴我不走出國門又有多少風險?海爾的國際化是以建立海爾的國際化品牌為目標的,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沒有一個國際化的品牌,現實的贏利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理解為負債。
“中國造”新論
《經濟觀察報》:我還是想聽你談一談海爾國際化的問題。海爾也是中國比較早實施國際化戰略的企業。海爾當初提國際化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理解,但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國際化,學者們經常提醒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我們在市場營銷、理財、經營戰略、人才、信息、物流等多方麵存在巨大的差異。對國內企業而言,首先要了解世界一流企業的水平,然後找出差距,再研究消除差距的途徑,這是中國企業生存的前提。在海爾實施國際化戰略這麼長的時間裏,海爾真正的經驗和體會到底怎樣?您能給中國企業以什麼樣的建議呢?
張瑞敏:對中國企業來講,首先必須放到國際的大環境中去。在國內排第一、排第二,那都是沒用的,現在必須擺在全球的範圍內,所以現在一定是奧運會,而不是全運會,這是前提。如果海爾擺在國內的話,很好;擺在國際上,不行。所以說這就是差距。現在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你不要封閉起來。我認為擺在中國企業麵前的是,你怎麼在短時間裏趕上並解決這個差距。有人一提到這個問題,就說人家是100多年老公司了,人家資本比我們大,人才比我們多,光研究人員就幾千名,博士多少名,而我們有多少?現在我認為呢,你就是這麼大的差距,你想今天改變這個現狀也做不到,但你必須要趕上它。那麼,所要做到的就有兩條,第一是創新,第二是速度。你不可能按照它原來走過的道路去走,你如果去走,永遠追不上。所以你就要創新,通過新的途徑,它100年走過的路,你10走過、20年走過。另外就是衝刺,每天跑一大塊,要不然你怎麼能趕上?
《經濟觀察報》:很多企業現在都在熱談這樣的一個話題,就是“全球產品中國造”。反正我們跟別人也比不了,我們幹脆就成為全世界的製造基地,按照這樣的模式來要求自己,或確立自己的戰略。但是海爾的擴張戰略反而有一些反其道而行之,海爾過去在國內實施了一係列並購,一共有18家國內的企業被海爾納入麾下,但現在呢,反而沒有在國內去並購一些製造企業,而在國外不斷地去並購,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張瑞敏:有的人就像你說的這樣,認為中國要成為全世界的製造中心。但我認為,這忽略了一點,不是“全球產品中國造”,而是“全球名牌到中國製造”。世界上很多產品都是中國生產的,但有幾個是中國自己的品牌?其實,它是打著外國的牌子出去的,我認為這非常危險。比如說日本的產品,我不在日本造,我到中國製造,它製造完之後,出口的時候是打著日本的牌子,打著美國的品牌,打著韓國的品牌。我是到你中國來製造產品,我今天來造,我明天就可以不來造。現在就有人認為在越南比在中國更劃算,它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去。
現在我認為所有的資產都應是負債,隻有品牌,才是真正的資產。你說你現在的廠房、固定資產、生產線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你沒有品牌,你今天給人家貼牌,明天人家找到更便宜的,你這就是徹頭徹尾的負債。所以有人說,信息化時代,軟件就是一切,硬件什麼都不是,聽起來非常奇怪,現在看還真是這麼回事。
從這個角度來認識的話,就你剛才提的那個問題,我認為就很清楚了。我們現在建了10個工業園,可能將來的方向是一年我們賣出去一個。但現在不建不行,為什麼呢?沒有人給你來做,因為你還沒有創出這個名牌來,必須我自己也要生產,建工業園。我到國外去建工廠,也不是為了工廠,而是為了能夠在國外創建一個本土化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