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光榮與夢想(1)(1 / 3)

最高影響力

《財富》:作為大陸惟一入選的“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你對海爾的影響力體現在哪裏?

張瑞敏: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我的業績。企業管理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經營的成果。第二是對人的思維方式的改變。我的影響在於讓員工形成不斷變革的意識。海爾集團的員工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剛跑完100米,一口氣沒歇又要繼續往前跑,永遠不會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感覺。剛開始大家有些不適應,現在大家都習慣了。不斷挑戰自我,我想這也是海爾員工和其他企業員工最大的不同。

《財富》:你在海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嗎?

張瑞敏:從不斷變革和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在海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加入WTO,我們的國力在增強,但企業的競爭力卻遇到了很大挑戰。企業的競爭力本身不一定減弱了,但你的對手不同了,所以就要加快變革的步伐。我們搞的市場鏈“流程再造”,涉及的不僅僅是高層的管理員工,而且涉及到每一個人。比如說,開發人員,現在叫“型號經理”,他們要對開發出來的產品永遠負責下去。產品賣不出去,他的收入就會受影響。再比如,倉庫員工現在叫“發貨經理”,他也要對發出去的貨負責任。我認為,這對海爾是一次很大的變革。

《財富》:20年來海爾的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在的海爾和當年的海爾在定位上有什麼不同嗎?

張瑞敏:過去是製造家用電器,現在為用戶提供家用電器解決方案。我們不再是簡單地製造一個商品,而是努力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受當地消費者歡迎的家電解決方案。

《財富》:同時入選我們“商界領袖”排行榜的還有來自索尼、豐田、三星電子的三位企業家。海爾的管理曾經借鑒了日本企業的成功經驗,這三家企業的亮點在哪裏?

張瑞敏:我認為這三家企業經營的手段不同,但在創造市場上很成功。比如索尼“隨身聽”的發明,就是首先研究了終端的需求。海爾“洗地瓜”的洗衣機,也是來自於消費者的靈感。豐田的“看板”管理,也是針對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我專門去豐田考察它的這一套管理,印象很深。但我認為海爾可以把它做得更好。三星創造市場的特點在於成功整合了資源,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合適的人才,海爾在人才資源方麵學習了三星的做法。

《財富》:你領導海爾18年,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張瑞敏:首先是企業幾次重大轉型做得比較及時。比如,過去的品牌戰略,現在的多元化戰略,事實證明,這些轉型的效果不錯。其實當時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能成功。比如,當時冰箱的利潤大得不得了,但我不變革不行。再比如,1998年開始的“流程再造”,當時空調的錢是閉著眼睛就能賺,誰也沒有感覺到市場的壓力。所以我提出“流程再造”,受到了包括企業高層在內的激烈反對。但我堅持說服了他們。

還有就是對人的要求。我的持續創新的觀點,對員工的影響很大。沒有這一點,即使你戰略看準了,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企業的決策很難說是對或不對,隻有結果的好與不好。方向對了,還要有好的執行,我的持續創新的觀點,就是要員工想方設法把大家認同的戰略做好。

《財富》:海爾和別的家電製造商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張瑞敏:海爾最大的不同在於:從創立那天起,就始終盯住市場。20世紀80年代,有很多企業更多地聽命於政府。當時有一些比海爾更大的企業,按照政府的要求拚命擴大規模,影響了質量。再比如,在企業兼並的問題上,政府也向我們推薦過很多企業,對於不適合我們的,我們就予以拒絕,政府有時也會不高興。但我們堅持市場規律,避免了很多風險。而不少企業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沒有把市場需求作為惟一的決策依據。

《財富》:難道海爾是有先見之明嗎?

張瑞敏:剛開始,是迫於生存壓力。當時我們是一個集體企業,沒有銀行支持,更沒有國家撥款,隻有尋求用戶的信賴。當時許多國有家電企業,政府給予的照顧很多,如產品賣不動時發紅頭文件給商場等,反而害了這些企業。有的企業最終成了我們的兼並對象。

《財富》:海爾的經驗對別人有意義嗎?

張瑞敏:每年有幾十萬人到海爾參觀,有些人來過不止一次,據我觀察,他們大多數是來學習海爾內部的管理製度。其實,對海爾適合的不一定對其他企業也適合,況且海爾每天都在變。在管理方法上,沒有什麼是最好的,隻有最適合的。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首先你要問自己:你對自己的企業了解多少?否則就很難借鑒別人。

此外,很多企業借鑒不成是因為定力不足。他們總希望能立竿見影,很怕短時間看不到效果。其實成功往往就在於堅持不懈,把每一個細節處理好。也有的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它們受製於複雜的人事關係,很難把管理製度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