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光榮與夢想(4)(1 / 2)

張瑞敏:今年彩電、空調等行業大麵積虧損,但海爾的技術發展沒有停下來,海爾對外的擴張沒有停下來,我們回籠的資金足以支持海爾的發展。

記者:你怎麼看待家電業的價格戰?

張瑞敏:對於價格戰來說,它隻能是一種戰術而不能作為一種戰略,但中國家電業現在已把價格戰當成一種戰略,說白了就是拿錢來買市場,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已經不知用戶到底需要什麼產品了,在網絡時代,應當是為用戶找產品,而不是為產品找用戶。實際上,庫存的壓力形成了打價格戰的動力。比如說,今年的天氣不熱,空調賣不出去,而某些廠家因為庫存的壓力就要打價格戰,甚至要把空調白送出去。這個時候,廠家其實就不是為用戶製造產品了,而是為庫存製造產品。

對西部建議:觀念大於政策優惠,靠速度生存

記者:對西部的企業,以及海爾的西進你能否提出幾點看法?

張瑞敏:在西進上,海爾采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原因是我們在向中西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客觀上講,像配套設施、零配件的采購等不如廣東沿海各地那麼方便,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觀念問題。比如,我們在中西部建立的工廠,基本都折騰了幾回。同時,很多西部省份請我們去投資,說給出這樣那樣的政策優惠,像土地免費、稅收優惠等,但對我們來說,最主要的並不是優惠政策,而是觀念的問題,特別是政府領導的觀念。而在沿海,當地政府領導的觀念就比較開放,包括對企業的操作、發展等都比較與我們吻合。

記者:加入WTO後,國內的企業怎樣應對跨國公司的衝擊?

張瑞敏: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不管做得多大,在人才、資金、機械設備等方麵都很難與國外的跨國公司相比,隻要跨國公司一進入,國內企業就很難生存,如飲料、膠卷等行業。而國外的大企業也有弊端,就是船大難掉頭,反應不靈敏。而對於中國企業的生存,我強調的還是速度,隻要反應快,迅速找到適應市場的產品和消費者,中國的企業也就具備了與跨國公司抗衡的能力,使得很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就是“讓石頭在水麵漂起來”。海爾每周六都會組織中層以上的管理者出謀劃策,他們就將這一天稱為“黑色星期六”,這種腦力激蕩、相互啟發就是海爾保持活力的方式之一。當然,速度是第一的,但不是惟一的,必須把速度、差錯率、用戶滿意度這三者結合到一起。

國際化以應對彩電業的反傾銷

記者:海爾今年下半年的戰略重點是什麼?

張瑞敏:主要還是國際化,海爾在海外有13個工廠,今年將在東歐設廠,國際化對海爾的發展非常重要。

記者:為什麼這麼強調國際化?

張瑞敏:現在世界上不少國家對中國實行非貿易的關稅壁壘來限製出口,像技術台階、反傾銷等,這樣,如果你在世界各地沒有生產網絡、貿易網絡,你就很難應對。比如說,前一段時間,美國對中國的彩電業提出了反傾銷,對於這一點,海爾就可以利用國際化優勢來應對,在那些美國沒有提出反傾銷的國家進行彩電出口,這樣就能大大降低關稅。像我們在意大利設立的工廠,其產品出口到東歐,就沒有關稅;如果從中國直接出口到東歐,關稅就非常高。

記者:美國對中國的彩電業提出了反傾銷,你覺得彩電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張瑞敏:如果美國對中國的彩電提出反傾銷成立的話,那麼中國所有企業都麵臨應對問題,而不是一兩個企業的事情,因此所有企業必須聯合起來。但我感覺,中國的行業協會做得不如國外,要是在國外的話,協會就會把所有企業都組織起來積極應對,中國的協會今後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成功永遠不存在

記者: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成功?

張瑞敏:對於一個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創新精神,每個人都不應該停留在過去的輝煌上。對我來說,成功永遠是不存在的,如果說存在的話,成功隻存在過去的美好回憶中,或者明天的追求中。因此,對每個企業家來說,都要不斷戰勝自我、否定自我,追求明天的更高的目標。

說光榮與夢想

談名牌--名牌體現民族素質

《齊魯晚報》:記得您曾經說過,如果中國的企業都被外國企業打敗了,海爾也要做到最後一個倒下。現在海爾已經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不知道現在您對這句話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張瑞敏: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10年前。其主要目的是要激勵大家做好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充分準備。現在再來看,就不僅僅是倒下不倒下的問題了,而是不能夠倒下。

國家是一個政治概念,民族是一個文化概念。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存在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根,名牌就是在體現民族文化,體現一個民族的素質。過去有的媒體說張瑞敏不應該自己給自己套上這麼沉重的十字架,“民族的大義”何必要背到自己身上呢?我不這樣認為。我們需要通過名牌這個媒介,體現出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整個民族的素質。當然你真要做到的話,還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