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1 / 3)

申、蔣回後發表通電自責,辭行政院長。

酉、宋表示要我們為他抗日反親日派後盾,並派專人駐滬與他秘密接洽。

畫外音:

在談判釋放蔣介石的條件上,張學良與楊虎城出現了嚴重的對立。為彌合張、楊的分歧,周恩來做了細致的工作。對此,張學良作了如下記述:

疊印《西安事變懺悔錄》有關段落,並送出深沉的畫外音:

因蔣公離陝問題,良與楊虎城發生歧見,亦為此點。良責楊:我等最初動機,是不顧一切,請求蔣公領導抗日,我等既已看過蔣公之日記,確知蔣公有抗日之決心,並已應允準我等把其他意見,提出中央會議討論,我等目的可達,不應畏首畏尾,患失怕死,既然如此,你反何必當初乎?在此爭論上,良言語急躁,幾乎同楊決裂,乃係由周恩來在座解圍,勸良小加休息,容他會議商討商討,被周將楊說服。

畫外音: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放蔣問題上的分歧,在兩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打下了很深的印痕。即使到了晚年的張學良,他依然沒有忘記。

采訪暮年的張學良。

張學良:“如果我扣留蔣總統,內戰不是會擴大嗎?我們是反對內戰的。我與楊虎城的摩擦也正是這個問題。當時主張內戰的人不希望蔣先生返回南京。我對南京有這種感覺。誰這樣主張?請你不要問了。在這件事上,我負一切責任。”

地點北京采訪楊虎城之子楊丞民。

楊丞民:“父親說,在這次會談中途,他有好幾次覺得很痛苦。因為當時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幾乎全部用英語交談。宋美齡的中國話說得不太好,宋子文說廣東話,而周恩來聽得懂英語。會談時沒有翻譯,父親無法插話,感覺很痛苦。

“會談在大問題上基本取得了一致,但父親認為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蔣介石必須在協議書上簽字,他反對不簽字就釋放蔣介石。另外,在釋放的時間問題上,他也反對操之過急。但宋美齡和張學良看到群眾運動不斷高漲,很著急。父親讓蔣介石留下文件,蔣介石不答應。張學良認為‘人格保證不就行了嘛!’父親對蔣介石的看法和張學良不一樣,父親信不過蔣介石。”

畫外音:

張學良如何解決與楊虎城在放蔣上的矛盾呢?一是周恩來主動從中斡旋,再是請國民黨的最高代表蔣介石與共產黨的代表周恩來會麵晤談。在張學良的努力下,宋氏兄妹應周恩來的要求,於12月24日晚見蔣介石。據史記載:周恩來最後一次見蔣介石,是蔣氏發動“四·一二”政變前後,周不顧個人安危,向蔣氏抗議下令屠殺共產黨人。這樣算來,他們已經有近10年的時間沒有見麵了。在這漫長的10年中,蔣介石出過多少次高價想收買周恩來頸上人頭,可始終未能如願。有意思的是,10年後的周恩來卻見到了階下囚蔣介石,他不僅不要蔣介石的頸上人頭,反而代表共產黨要堅決保全蔣的性命,讓他領導全國抗日救國。這是何等不同的胸襟啊!然而這極富戲劇性的曆史一幕,由於各種政治原因始終諱莫如深,成為中外世人關注的焦點。加之,張學良至今不願揭下這塊大幕,就使得這次蔣、周會談更加神秘起來。

采訪暮年的張學良。

日本記者:“蔣介石先生在西安會見了周恩來先生,當時張先生您在場吧?”

張學良:“你問到這個事情,很尖銳的事情。我簡單說一句話,就是請你不要往下再問我這個事情。不單是我在場,周恩來見蔣先生是我領他去見的。”

日本記者:“您現在能不能稍微講講當時談話的內容?”

張學良:“對不起,我不能往下講。我很不願意回答這個主要的問題。簡單說,請體諒我的苦衷就是了。”

日本記者:“宋美齡的回憶錄中寫了當時宋子文、宋美齡和周恩來三人會談的情況,您知道他們都談了些什麼嗎?”

張學良:“當然知道,我就在那裏。關於談話的內容,對不起,我不能講。當然我也能找個借口,說我忘了,但我不能那樣做。”

畫外音:

對於這次周恩來與蔣介石的會晤,權威記者斯諾以第三者的立場作了如下披露。

疊印《紅色中國雜記》有關段落,並送出深沉的畫外音:

周在那天晚上10點鍾後首次訪問蔣。在此之前,蔣一直拒絕見他。主要是蔣夫人,還有端納和張學良說服了蔣。那次見麵,蔣的第一句話是:“我們不應再打內戰。”這樣的保證,正是共產黨對他的首要要求。而後,蔣僅僅說了些不必要的話:“我們一直在交戰,而我經常想到你,甚至在戰爭中我也記得你曾為我工作得很好,我希望我們能再次合作。”

畫外音:

周恩來對這次會晤蔣介石講了些什麼呢?權威著作《西安事變簡史》作了如下評述。

疊印《西安事變簡史》有關段落,並送出深沉的畫外音:

24日晚,宋氏兄妹應周恩來的要求,陪周去見蔣介石。蔣勉力坐起與周寒暄。蔣說,周曾經是他的部下,應該聽他的話。周表示,隻要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周問蔣為什麼不肯停止內戰。宋美齡說以後不剿共了。這次多虧周先生千裏迢迢來斡旋,實在感激得很。蔣考慮一下,表示三點:(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二宋及張學良代表他與周解決以前商討的問題。(三)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