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捭闔〉第一(2 / 2)

〔誠者,闔而取之;不誠者,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故謂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

〔陰陽變動,四時開閉,皆捭闔之道也。縱橫,廢起也。萬物,或開以起之,或闔而廢之。〕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言捭闔之道,或反之,令出於彼;或反之,覆來於此;或反之於彼,忤之於此。皆從捭闔而生,故曰:必由此也。〕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

〔言事無開闔,則大道不化、言說無變。故開閉者,所以化大道、變言說。事雖大,莫不成之於變化,故必豫之,吉凶係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

〔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門戶也。神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誌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

〔凡此八者,皆往來於口中,故曰:由門戶出入也。〕故關之捭闔,製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言八者若無開閉,事或不節,故關之以捭闔者,所以製其出入。開言於外,故曰:陽也;閉情於內,故曰: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開閉有節,故陰陽和;先後合宜,故終始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陽。〕故言死、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陰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皆曰終,言惡以終為謀。

〔謂言說者,有於陰言之,有於陽言之,聽者宜知其然。〕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

〔謂或撥動之,或閉藏之,以陰陽之言試之,則其情慕可知。〕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

〔謂與情陽者言,高以引之;與情陰者言,卑以引之。〕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陰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陽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言可。

〔陰陽之理盡,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無所不可,故所說皆可。〕為小無內,為大無外。

〔盡陰則無內,盡陽則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

〔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賊曰損;義乖曰去,誌同曰就;去而遂絕曰倍,去而複來曰反。

凡此不出陰陽之情,故曰:皆以陰陽禦其事也。〕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此言上下相成,由陰陽相生也。〕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此言上之爵祿養下,下以股肱宣力。〕陰陽相求,由捭闔也。

〔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開閉而生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

〔言既體天地、象陰陽,故其法可以說人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天圓地方,上下之義也。理盡開閉,然後生萬物,故為萬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故曰:圓方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