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文化中國女人 (2)(1 / 3)

男女之別,並不是一出生給你個瓦片與美玉就完事了那麼簡單,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瓦片與美玉必須做到“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時時講,分分講,秒秒講”的高度。《禮記·曲禮》中規定如下:

男女不雜坐,不同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男女不能雜坐一處,不共用衣服架子,不共用梳洗用具,不親手遞交東西,小叔子與嫂嫂不能互相問候,不得讓庶母給自己洗下衣(中國古代上衣下裳,分得很清的,不像咱們現在,一律衣裳了,上下不分,不成體統的),外麵的事不得傳入閨女內室,內室的言談也不要說出去。女子訂婚,脖子上要帶個此貨已訂的彩帶標誌。沒有大事,比如地震殺人啦什麼的,不要進入女孩子的房門。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不能與兄弟同席坐,同盤子吃飯,火鍋更是不能吃了,嗬嗬。

宋代以後,男女授受不親規定更嚴格。《司馬氏書儀》規定:

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事。不共浴堂,不共廁,男治外事,內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麵;男子夜行以燭。男仆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麵。女仆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麵。

看看這規定,就明白古代男人之不易了,一門心思要把老虎們關到內籠裏去,比動物園的園長還要費心。當然,同學們私下裏可能有疑問,這能執行下去嗎?單說司馬光他家吧,如何不共浴堂不共廁的?我猜他家可能是有男女廁所與男女澡堂的,好歹他是當官的,家當厚實點,可對於老百姓,那就慘了。我覺得,這麼一種高標準,也隻是希望罷了,咱們當真就不好玩了。當然了,司馬光可能是以身作則的,比如他砸缸救小朋友的壯舉,我就一直懷疑,為什麼他不用手從缸口往上拉,而是費力吧嘰地用石頭砸呢?懷疑的結果,我猜可能那缸裏的小朋友是個女孩子,而司馬光本人,可能是接受教育早了點。

男女之別,我們的祖先在搞建築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古代家庭營造房屋時,一般分著內室外室兩部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內,男不入,女不出。我覺得,美國人聰明,認為總統是靠不住的,可我們中國人更聰明,認為女人是靠不住的,男女更是不能碰麵的,一碰麵可能就壞事的,阿Q就是這麼認定的:呸,凡男人與女人在一起,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所以,男子盯女人五秒鍾就算非禮,而女人,幹脆不能看男人。像潘金蓮,武二一進門,這廂就高喊叔叔回來了,真是不要臉哪。中國傳統社會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長嫂如母(比如包老黑和其嫂嫂)。那潘金蓮勾搭武二,更是不成體統了。早先的時候,我老是納悶:《西廂記》何以在明清被視作黃書?後來一學習這些閨媛禮的素質教材,才明白,那西廂可是黃大了。至於黛玉偷看黃書,堪稱早期女革命家了,寶釵偷看黃書卻裝著沒看過,相當於敵後武工隊了!

貞節,是傳統社會衡量一個女子品行的最基本標準。每一塊貞節牌坊的豎立,其背後不知道有這個女子多少的辛酸和眼淚。【二】惟務貞節之貞操禮

貞操,是中國傳統社會衡量一個閨中女子品行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標準。對少女的貞節的重視,正如對於集權的重視,也是始於始皇的秦帝國。在此之前,男女尚有部分戀愛自由,可參看《詩經》。始皇關心女人貞節問題,漢代更是關心,貞節女人,會像現在的模範一樣,戴紅花,上國家光榮榜,謂之“表貞女”。西漢劉向煞費苦心編《列女傳》,閨女貞節遂成當時時代的主旋律。範曄在《後漢書》裏首創“列女傳”體例,從此,曆朝曆代史書都跟著來,這旋律,一下子旋了兩千年。

當然,反叛式的白卷英雄也有,但卻猶如孔先生盤子裏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這其中,卓文君那小寡婦表現得不錯,跟司馬相如私奔了,成為千古美談。晉朝的賈午也不錯,把皇帝老兒晉武帝賜給她老爹的香袋送給了自己的相好韓壽,遂成“偷香”之美談。而且,魏晉時的中國女人,似乎掀起了一場世界上最早的女權運動,魏晉名士們帶頭衝擊禮教,女人在後頭也搖起了小旗,貞節觀受到了衝擊,女人在社交方麵也很活躍,但是由於隻限於貴族女人名士之妻,猶如教材上評價那辛亥革命:脫離人民群眾,最後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