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文化中國女人 (2)(2 / 3)

魏晉女人的活躍,掩蓋不住主旋律之背景音樂——西晉裴作《女史箴》,曰:膏不厭鮮,女不厭清,玉不厭潔,蘭不厭馨。一句話,女人就是男人桌上的一道小菜,圖的就是新鮮和清潔!

隋唐時期,皇室宮廷生活奢侈糜爛,宮妓流行。上層社會的風流韻事,那是層出不窮哪。唐高宗敢娶爹的妃子,唐玄宗就敢搶兒媳婦。如果說,長孫皇後作《女則》還算以身作則的話,那麵首眾多的武則天同誌發布《內訓》號召別人都守節就堪稱以身作賊了。唐代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閨媛禮的著作是宋若華的《女論語》,號召大家能依了其書死學死用,就會成賢婦,獨美千古。

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女子守貞,寡婦守節,嚴打形勢越來越緊張。程頤先嚇唬女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回頭又嚇唬男人: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這下就壞菜了,麵臨著男人們集體約好都不娶你的危險,女人們誰敢不老實?不老實也得裝老實,如那寶釵似的。

【三】女性之美儀

傳統女性之美,可用柔、順、輕、怯四字概括。王夫人之相中寶釵,估計就是根據這個標準要求的。黛玉除輕字符合標準外,其他三個方麵都難以及格。現代的女孩子,見了老鼠就誇張地叫喚,不害怕也要叫喚,假裝膽小,實在是心底裏想向傳統美女的標準靠近,而中國男孩子,平日表現不了自己的威風,一般在老鼠麵前是很風光的。有些小家子氣的男生,幹脆用毛毛蟲代替老鼠來唬女孩,側麵卻是要證明自己的雄風的。

傳統中國女人以膽小為美,跟中國第一任婦聯主席的班昭倡導有關。她在《女誡》中說“陰以柔為用,女以弱為美”、“生女如鼠,猶恐如虎”。

唐代的《女論語》更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女孩子:

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

班昭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導致女孩子有才華被視作不幸。這種陋習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有所轉變。到了宋代,審美情趣更加趨向病態。南唐後主李煜給自己的舞女窅娘做蓮花座,窅娘妹妹“以帛纏足”,在蓮花座上起舞,“屈上作新月狀”,端的漂亮極了,引得女孩子紛紛效仿。到了明代,纏足遂由時尚上升為道德規矩,女子人人纏足,不纏就嫁不出去,當然也有窮家女兒破瓦破摔堅決不纏的,可能是為了幹活勞作之方便。至於元璋的元配夫人馬皇後,更是由於沒有纏足而被時人戲稱為“馬大腳”。大腳就大腳吧,反正人家一不小心嫁給了一位開國皇帝。可無聊之人不甘心,非得諷刺一下這大腳,燈謎上畫個馬,馬上一女人,大腳,懷裏抱個西瓜,以影射淮西馬氏大腳為樂,元璋也不傻,一看就雷霆震怒。文人們敢如此漫畫皇後,估計不是吃了豹子膽,而是背後那根以“德”治天下的小棍子撐的。

有人說,中國與美國的生活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生活。隻不過達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美國為了生活,不斷地改造思想,而中國為了思想,卻是不斷地改造生活。要我說,一句話可概括,人家削履適足,我們是削足適履。纏足即是一例。總之,中國女人除了精神的不幸外,從此有了肉體的痛楚,女人,正猶如她的三寸金蓮,都成了男性把玩和欣賞的藝術玩具。當然,纏足不光光是為了女性美,《女兒經》裏說:為甚事,纏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明白了吧,還是怕女孩子都學卓文君,見個男人就跟人私奔呢。

【四】無才是德的婦德禮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明末後在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諺語,它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婦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是對婦女才華與能力的否定,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古代婦德的高度概括。班昭在《女誡》中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班聖人這麼一倡導,導致女孩子有才華被人視作不幸。僅舉一例,唐朝女道士李冶五六歲時,作《詠薔薇》一詩,內有“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之句,其父一看,卻不像現在的父親一樣,大呼孩子神童,同時牽著孩子上有關部門要求測量智商,以期證明自己一不小心生了個神童,恰恰相反,其父“大恚”,曰:此女狡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而李冶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後成女道士。唐時的女道士,好多都是半文半娼式的,比如眾所周知的魚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