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中國傳統外交文化 (3)(2 / 3)

可以肯定地說,鄭和下西洋沒有經濟目的。哥倫布出門就是為了黃金,而他們背後的支持者——皇家政府,兩隻小眼也隻是瞪著黃金,這種小樣兒,中國政府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從沒出過。所以,大明七次下洋,七次賠錢,直到賠不起了才歇的菜!正因為勞民傷財了,所以鄭和的行動在本朝就受到了批評。據嚴從簡的《殊域周谘錄》載:“成化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複令入檢,三日終莫能得。大夏秘不言。會台諫論,止其事。忠詰吏,謂:‘庫中案卷寧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無哉!’忠竦然聽之,降位曰:‘君陰德不細,此位不久當屬君矣。’”一句話,還有太監想哄著皇上高興,玩下洋的遊戲呢。

雖然嚴從簡之書成於萬曆二年(1574年),離鄭和最後一次航海已有百年之久了,鄭和航海檔案是不是劉大夏所燒也是個曆史的糊塗案,但是百年之後大明官員對鄭和航海的否定意思卻是顯而易見的。這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劉大夏這種否定並不一定是基於反對勞民傷財之考慮,可能還有其他情緒夾雜在內。費正清先生在他的《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談到“由於這項活動是由宦官主持的,因而受到士大夫官員們的強烈反對,甚至永樂帝的這次偉績在史書中也隻是輕輕一筆帶過而已。”由此看來,研究曆史還得有些微妙心理學本事才對呢。

我們還可以肯定地說,鄭和航海不是探險。眾所周知,鄭和所經之地,所到之處,對中國來講,並不是首次。在此之前的宋朝,其海上貿易的交通主線就是從中國到南海諸國再到阿拉伯和東北非洲等地。元朝時,走得更遠,否則馬可·波羅也不會被吸引得前來中國旅遊一圈的。總之,鄭和所經之路是前人走過的路,所以學者把他的航行叫做老馬識途。如果用單田芳說評書常用的俗語來講,可謂是“穿新鞋走老路”。

如果說鄭和航海純粹是宣傳和平去了,沒有一點點漢國霸權意識,我覺得也有些牽強。因為中國曆史上既有隋煬帝東征朝鮮的事兒,更有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橫掃歐洲的事。具體到鄭和,其一,雖然鄭和航海不搞西方意義上的殖民,但是並不妨礙他偶爾露一小手,比如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幹涉了一次別國內政,廢立錫蘭王國國王,把老國王阿烈苦奈爾逮到北京,讓他住大明的監獄,同時給錫蘭另立一位新君。隻是不知什麼原因,大家一般對此保持沉默罷了。其二,那時的大明政府尚沒有此等現代國際意識,它自己的解釋有些大而化之:惠此中國,以綏萬方。翻譯成普通話,應該是這個意思:世界上每個角落,都與我們的和平有關。我們要讓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以我們的信仰與道德價值為標準,我們要用先進的漢族文化影響落後野蠻的夷狄文化,最後達到天下大同!所以我覺得大明的執政者似乎有些周遊全世界,宣傳其政治理念的意思。其宣傳手腕雖然不是靠征殺打伐,但最終的目的卻是天下大同!

【六】鄭和下西洋的結果

1.隻許官家下海,不許百姓造船,導致政府海外貿易萎縮。宋元政府在海外貿易中享受著很大的經濟利潤。比如南宋,國家每年從海外貿易中所抽的稅金就占全部商業稅的五分之一。有人說,南宋戰爭及賠款不斷,偏於江南一隅居然還能支撐一個半世紀之久,當有巨額貿易收入的一份功勞在內。到了元朝,海外貿易更是超過有宋一代,元朝的繁華,讓馬可·波羅那廝口水流下三千尺,最終漂起一本名叫《馬可·波羅遊記》的小書,逗引得凡是看過此書的西方人都開始流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