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傾心於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總覺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是秋天飄落的一片片樹葉,沒有聲響。我們總是忽略了不該忽略的小事情、小細節,從而在接踵而至的小事麵前窮於準備,忙於應付。
埋頭苦幹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機會,抓住了機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不願注意手中的工作細節的人,隻能在等待機會的焦慮之中,度過了並不愉快的一生。
從零做起
當你成了企業或公司的一員後,就要注意掌握好自己的感覺。因為你所著手的工作對你來說還是陌生的,而其他先到的人在很多方麵都比你要熟悉和在行,在新的競技場上你處於起跑線上,所以你要有從零做起的心態,放下自己的麵子,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麵的無知,從最低的起點做起,虛心請教,埋頭學習和苦幹。
在你剛上班時,上司對你的能力和學識要考察一段時間,大都不會委你以重任,而是往往讓你做那些瑣碎的雜務。比如拷貝文件、填寫簡單的表格、跑腿送材料之類的事,這在你看來實在是大材小用了,與在校時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可恰恰是這些事能幫助你盡早的熟悉工作。隻有做好分內的事,表現你踏實肯幹和樂天愉快的品格,才會給上司和同事留下好印象。這就要求你必須具備從零做起的心態,才不至於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處處碰釘子。也隻有先做好眼前的小事,你才有資格接受負有重大責任的工作,上司和同事才會把擔子交給你。
你是不是覺得不得不為而為之,於是被動地接受工作,而用應付的辦法來打發呢?還是兢兢業業,做個快樂的“勤務員”?如果是前者,你就會覺得這差事太沒意思了,提不起熱情,也就很難從中學到什麼。所以你還必須有良好的心境,你所要處理的事務很繁雜,就像是連隊裏的勤務員,那麼你就讓自己做個快樂的“勤務員”吧。在工作時懷著快樂之心,會使你想著怎樣把每件小事做好,就像你想著怎樣把領帶係得更好更瀟灑一樣,從中你會學到許多在校園裏學不到的東西,積累自己的經驗,為自己的脫穎而出打下堅實的基礎。
做個快樂的“勤務員”,會給你的工作環境帶來寬鬆和諧的氣氛,使周圍的人對你產生好感,特別是上司會覺得你是“孺子可教”,比起那些總是抱怨自己被大材小用,不願實實在在做好小事情,整天給上司臉色看的人,你已是先“走”了一招妙棋。有了更多的機遇,以後上司如果要委以重任,首先會考慮到你。所以,即使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做個快樂的“勤務員”不僅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反而會使你受益匪淺。
細節製勝
一台拖拉機,有五六千個零部件,要幾十個工廠進行生產協作;一輛福特牌小汽車,有上萬個零件,需上百家企業生產協作;一架波音747飛機,共有450萬個零部件,涉及的企業單位更多。
生活其實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構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真正所謂的大事實在太少。
當寶潔公司剛開始推出汰漬洗衣粉時,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以驚人的速度向上飆升,可是沒過多久,這種強勁的增長勢頭就逐漸放緩了。寶潔公司的銷售人員非常納悶,雖然進行過大量的市場調查,但一直都找不到銷量停滯不前的原因。
於是,寶潔公司召集了很多消費者開了一次產品座談會,會上,有一位消費者說出了汰漬洗衣粉銷量下滑的關鍵,他抱怨說:“汰漬洗衣粉的用量太大。”
寶潔的領導忙追問其中的緣由,這位消費者說:“你看看你們的廣告,倒洗衣粉要倒那麼長時間,衣服是洗得幹淨,但要用那麼多洗衣粉,算計起來更不劃算。”
聽到這番話,銷售領導趕快把廣告找來,算了一下展示產品部分中倒洗衣粉的時間,一共3秒鍾,而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廣告中倒洗衣粉的時間僅為1.5秒。
也就是在廣告上這麼細小的一點疏忽,對汰漬洗衣粉的銷售和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是一個細節製勝的時代,對於自己的工作無論大小,都要了解得非常透徹,數據應該非常準確,事實也應該非常真實,這樣才能腳踏實地完成宏偉的目標。
其實,多數人所做的工作還隻是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他們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一個不願做小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想比別人優秀,隻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於細微處見精神
在街上行走有交通規則的製約,在公司走路也有它自身的一套規矩。不遵守這套規矩,就會顯得失禮,輕則使人認為你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重則會使人認為你不懂禮貌、缺乏修養。所以說走路看似簡單,卻能夠從小見大。
從細微處可見一個人的全部。
我們每天都要幾次甚至幾十次開門關門。有人會說,誰還不會開門?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怎麼會有那麼複雜?孰不知,開門也是有學問的。特別是公司的員工,從開門中也能體現出個人的修養。
當需要進入別人的辦公室或會議室時,要輕聲敲門,得到允許後,輕輕推開門,門柄在右則用右手去開,門柄在左則用左手去開,不可扭著身子開門,進門後要注意不可反手關門,正確的關門方法應是麵向門輕輕地關上,不可使勁關門,更不能使門發出大的聲響。
當我們的任務是陪伴客人同行時,應將來客領到房門的前麵,打開門先讓客人進去。如果門是向外開的,應把門向自己的方向拉開,請客人先走;如果門是向裏開的,應把門推開,自己先進,並扶住拉手,不讓門動,再請客人進去。如果是大廳的旋轉門,應該自己先進去,不要再推讓客人。
如果需要使用電梯時,同行的無論是客人還是上司,如果有服務人員,應請客人或上司先進,如果沒有服務人員,自己則應先行一步,走進電梯按住電鈕,待上司或客人進入後,再啟動電梯。下電梯時,應該讓上司或客人先行離開電梯,自己後出去。如果有急事需要趕時間,可向上司或客人打招呼,然後再早走一步。
坐車也應講究禮節,了解車怎麼坐很有必要,隻有在車上找準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在各種場合中遊刃有餘。當與上司或客人一起乘車時,如果乘坐的是前後兩排4個座位的轎車,一般司機側後靠門的坐位是上座,是主賓的位置;司機正後麵的次之,是主要陪同人員的座位;司機旁邊的位置是最低級的座位,一般是由秘書、向導或警衛人員來坐。有些人習慣把上司讓到司機旁邊的座位,這是不對的,很多的上司都不會接受這個位置。上車時,應請上司或客人從右側門上車。陪同者要從左側門上車,避免從客人座前穿過。如果上司或客人先上車,坐到了陪同人員的位置上,也沒有必要請上司或客人挪動位置。下車時由下屬員工先下車,打開車門等候其他人下車。
與女性一起乘車時,不論她的職務高低,一律先讓女性上車,男性坐在她的左邊。如果是由主人親自駕車,客人要坐在司機旁邊的位置上,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乘坐飛機或火車時,靠窗的位置是上座,向著前進的方向則更好。如果火車是四人對座,向著前進方向靠窗的是第一位,對麵的是第二位,第一位的旁邊是第三位,對麵的是第四位。如果是六人對座的位置,前進方向的中間為第五位,對麵的為第六位。
員工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留意與他人相處時的禮節,才能處理好路怎麼走、車怎麼做這些看來微小但影響很大的事情。
學會精打細算
小琪是個精於購買便宜貨的行家裏手。先見識一下她的衣著吧。在赴同事的生日PARTY時,她的裝束讓朋友們眼前一亮:身穿一件胸前布滿亮片的無袖背心,配上一條花格A字裙,腳噔一雙小短靴,左手套著幾圈亮晶晶的金屬手鐲。這套簡單耐看的行頭讓同事們估算恐怕要花近千元,但實際上,小琪總共隻花了不到200元。她自己的拎包是一個別致的小花包,也隻花了不到50元,卻深得同事們的喜歡。
“隻買對的不買貴的”,是小琪的口頭禪。在她的影響下,過去周圍隻在商場裏買名牌的同事們也變得喜歡到街邊的小店去轉轉。大家經常能在那裏買到些既便宜又好的東西。
不過,小琪雖然在日用品上很節儉,在其他方麵可一點都不小氣,她送同事的生日禮物從來沒低於300元,有空就出去旅行,在精疲力倦的時候花錢去美容店做個臉,有人生病捐款她也沒少出過錢。所以大家都誇她是最會花錢的人,甚至還有不少同事向她討教花錢的秘訣呢。
像小琪這樣的人在如今的企業裏並不少見,她們多為白領,經曆了大張旗鼓地買名牌穿名牌的奢侈消費時代後,正逐步地傾向精打細算地生活,主張在風險不大的開銷上能省則省。比如買內衣或襪子,比如一些好玩的飾物,這些都是從街邊的廉價小店裏淘來的。她們並不吝嗇,隻要求自己花的每一分錢都很值得。不僅如此,因為節儉成了習慣,她們在公司裏也同樣注意不多浪費,白紙會兩麵用,水電都注意節約,能複印的東西就不打印,外出辦事也不會出門就打的。一年下來可以為公司節省不少的錢。
許多人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但是,在我們賺的錢是有數的時候,節儉就是一種賺錢的途徑。在一些公司,同事們喜歡互相攀比吃穿,大家周末還要經常一起出去聚會,一次消費很多高價酒水。結果感情沒聯絡到多少,倒是個個都成為“月光族”,光是因為互相借錢,矛盾就發生個沒完沒了。在這種情況下,提倡節儉無疑是一劑“清涼散”,可以冷卻大家被物質擊中的大腦,收斂大手大腳的生活習慣,合理利用收入,講究一種細致而不奢侈的生活,淡化物質欲望。節儉的習慣無形中讓大家變得更加輕鬆和寬容,反而對彼此感情的建立有很好的效果。
要學會節儉,當然是要先從自己做起,注意節約,不隨波逐流,合理利用自己的收入。
細節並不神秘
坐過上海地鐵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鐵2號線的故事。
上海地鐵1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的設計師設計的2號線投入運營,才發現1號線中有那麼多的細節在設計2號線時被忽略了。結果2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1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上海地處華東,地勢平均高出海平麵就那麼有限的一點點,一到夏天,雨水經常會使一些建築物受困。德國的設計師就注意到了這一細節,所以地鐵1號線的每一個室外出口都設計了三級台階,要進入地鐵口,必須踏上三級台階,然後再往下進入地鐵站。就是這三級台階,在下雨天可以阻擋雨水倒灌,從而減輕地鐵的防洪壓力。事實上,1號線內的那些防汛設施幾乎沒有動用過;而地鐵2號線就因為缺了這幾級台階,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德國設計師根據地形、地勢,在每一個地鐵出口處都設計了一個轉彎,這樣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煩嗎?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嗎?當2號線地鐵投入使用後,人們才發現這一轉彎的奧秘。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家裏開著空調,同時又開著門窗,你一定會心疼你每月多付的電費。想想看,一條地鐵增加點轉彎出口,省下了多少電,每天又省下了多少運營成本。
德國設計師在設計上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他們把靠近站台約50厘米內鋪上金屬裝飾,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條邊,這樣,當乘客走近站台邊時,就會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線以內。而2號線的設計師就沒想到這一點,地麵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磚,乘客很難意識到已經靠近了軌道,地鐵公司不得不安排專人來提醒乘客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