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景帝後三年(前141)正月登上了帝位。在古人的觀念中,皇帝就是天子。天子的概念的什麼呢?“父天母地,故稱天子”,“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因此,皇帝擁有至尊的權力,權力包括全國最高的土地所有權、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司法權、監察權等。為示與眾不同,皇帝的稱號等等在製度上都有嚴格規定。
蔡邕在《獨斷》卷上說:“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製、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所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
漢武帝當上皇帝,就意味著他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掌握這個權力的漢武帝要做什麼呢?漢武帝即位九個月後,也就是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就召開了舉賢良對策會議,會議上,漢武帝連續下發了三道製書,製書中表明了他的理想社會藍圖,同時要求參加會議的賢士大夫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商議出治國應采取的措施、辦法等。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再一次召開舉賢良對策會議。會議討論的主題與前次一樣。要了解漢武帝,那麼了解他在這兩次會議上提出的治國的理想藍圖無疑是很重要的。
武帝是漢朝繼高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之後的第六位最高統治者。他沒有選擇做一位守成的君主,而選擇了大展宏圖、開拓進取,創建理想社會的道路。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武帝在舉賢良對策會議的製書中,明確地指出:“朕承繼先帝極尊之位、至美之德,傳之無窮,而施之無限,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敢閑暇安樂,深思萬事之端緒,猶懼有缺點失誤,因此廣泛招徠聘請四方之豪俊,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倫之極。朕垂聽而問焉。”
這就是說武帝要聽的是治國的大道理中最精要、最高的理論問題。接著,武帝談了他治理國家所想達到的理想目標。漢武帝提出的治國的理想藍圖,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以曆史上五帝三王“改製作樂”治理天下,實行王道作為自己治國的楷模。
二是實現天人合一、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高度和諧統一。在社會方麵,要做到通過教化而使政令措施得以執行,刑罰輕而奸邪的事情都得到改正,百姓和樂而政事宣明。自然界方麵要作到“雨露降、日月星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福佑,享鬼神之靈。
三是要做到百穀豐登,而使皇帝“德潤四海,恩澤至於草木”,進而“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從上述所論不難看出漢武帝的宏圖遠略與雄心壯誌。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漢武帝再一次召開舉賢良對策會議,會上又一次下詔申明自己治國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
此次詔書下發之背景與上次所下製書有所不同,但詔書內容依然強調:
其一,以曆史上堯舜治國作為自己的榜樣,效法周代成康的刑罰不用;要把國家治理得“德及鳥獸,教通四海”。
其二,要實現天人合一,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提出要使“星辰不孛(彗星不現),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穀不塞”;還要讓祥瑞並出,如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等。
其三,由於當時外事四夷的活動正在展開,所以強調了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等。
從這裏可見武帝的治國理想藍圖。這個理想藍圖中的一部分隻要付諸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百穀豐登”,雖然要求各種穀物都年年豐收那是不可能的,但通過興修水利等措施使一部分土地上穀物豐收、多打糧食則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再如,通過招徠可以使周邊一些少數民族臣服,通過反擊匈奴的戰爭可以打敗匈奴,從而阻止其對中原地區的侵擾等等。這個理想藍圖一部分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現實,就成了後來漢武帝成就事業的一個思想基礎。
但這個理想藍圖中的一部分無法無法實現的,如要求“星辰不孛(彗星不出現),日月不蝕”等等是根本辦不到的。有的事情也是一代人完不成的,如漢武帝生前要匈奴臣服漢朝,到他死時匈奴也沒有臣服。有些事情根本無法實現,有的事情一代人無法實現,武帝也力求去實現,這就成了後來武帝失誤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
這個理想藍圖對了解武帝是很重要的。如武帝想“德潤四海,恩澤至於草木”,“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德及鳥獸,教通四海”等,這反映出當時中國新興封建製度、封建階級的總代表對自己的事業、對國家前途充滿著自信和美好的憧憬。
雖然漢武帝未能完全實現他的理想,但他在為此而奮鬥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卻是永世長存的,是留給後世的一座不朽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