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審時度勢胸懷天下(1 / 3)

漢武帝要實現他的治國理想藍圖,他要使國家、社會的治理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然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解決漢初六十餘年發展所麵臨的緊要問題。

漢初以黃老“無為而治”思想為指導。這是當時曆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的選擇。如果曆史條件與背景發生了變化,國家的指導思想也需要發生變化。

漢初人們對“無為而治”的理解,僅局限在“柔身以寺(待)之時”,就是說是當做術,當做統治方法來理解的。漢初對諸侯王、對匈奴采取妥協、退讓政策,是因為朝廷沒力量不能不如此。

如果有力量,條件變了當然也就會發生變化。文帝時賈誼就提出應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而治國。他認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為不施仁義,不行德治,而專任刑罰造成的。

賈誼在《治安策》中指出:“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因此,賈誼認為:以德教治國者,“德教洽而民氣樂”;以刑罰治國者,“法令極而民風衰”,“衰樂之感,禍福之應也”。賈誼認為儒家治國的特征是德治,法家治國的特點是刑罰,其結果是行德治者國運長久,任刑罰者短命而亡。

賈誼以秦二世而亡為誡,講專用刑罰治國之害和以仁義治國的優越性,就是希望朝廷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而治理國家。如把賈誼的上述言論與董仲舒《天人三策》一些言論加以比較,二者簡直如出一轍。然而,漢文帝時由於條件的限製,不能不以無為而治的思想為指導。漢文帝需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崇節儉、少興作,以便讓民眾集中力量,從事生產、恢複經濟。

他也需要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在一定條件下,對吳王濞那樣的諸侯王和匈奴單於進行妥協,以免把全國拖進戰亂中去。因此,漢文帝沒有采納賈誼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的建議。

秦統一中國後以法家為統治思想,西漢初期以黃老無為而治思想為指導。究竟應否以儒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究竟在什麼條件下以儒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這是漢武帝即位後麵臨的重要問題。

漢初的文化複興與國家的文化、學術思想政策問題。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達焚書令、挾(藏)書律。此後,項羽又火燒秦宮,使秦宮中的藏書也變為灰燼。因此,及至漢初,社會處於文化沙漠的境地,恢複文化,開放書禁已逞迫在眉睫之勢。

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挾書律”。此後口授的書可寫在竹、帛上傳閱,藏於夾壁牆中的書屢屢被發現。所謂“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文帝時“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

漢初以黃老“無為而治’為指導思想,在學術討論中,即使在皇帝麵前,各學派的不同意見也可自由進行辯論,而不是因尊黃老,就對其他各學派實行專製。

如景帝時,齊詩博士轅固與道家黃生辯論湯武革命。轅認為湯、武誅桀、紂,天下人心皆歸湯、武,所以是正義行為。黃生則認為:帽子雖破還得戴在頭上,鞋雖新也應當穿在腳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上下之分也。桀、紂雖失道,然而是君上;湯、武雖聖明,卻是臣下。以臣下誅君上,不是武君是什麼?

轅固生最後指出:按黃生的理論,漢代秦,也是臣弑君嗎?雙方上綱都很高。漢景帝作結論時,隻是說:“食肉不食有毒的馬肝,不算不知味。學者不言湯、武革命,不算是愚蠢!”如此息事寧人,不主觀臆斷,同時又引導雙方不要讓爭論升級,這樣開明的態度在古代應當說是難得一見的。

漢初的學術思想政策,可說是相當寬鬆和自由的,對最高統治者提出的問題,學者似乎都可以直言相告,景帝時竇太後好老子書,召齊詩博士轅固問老子書。轅回答說:“此是家人言耳。”竇太後認為他貶低老子,於是令他入豬圈刺豬,景帝認為轅無罪,給了他一把刀子。轅一刀正中豬心,豬應手而倒,太後默不作聲,再沒給他加罪。景帝認為轅廉直,拜其為清河王太傅。

在漢初開明的學術政策下,實際上形成了尊黃老而兼用各家的局麵。文帝就是一位以黃老“無為而治”為指導,又推行儒家“德治”,同時又是一位“好刑名之言”重法的君主。受文帝信任的晁錯,則是既學“申商刑名”、又從伏生“治尚書”的兼學儒、法兩家的學者。

漢武帝即位之後,麵臨著能否繼承漢初開明的學術思想政策的問題,是尊儒術而兼用百家呢?還是尊儒術而對百家實行專製呢?

漢初恢複、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社會問題。由於秦的暴政和其後戰亂,漢初社會殘破、經濟凋敝,百廢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