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千秋業績耀山河(1 / 2)

中國在西周中後期就開始人工製鐵,戰國初期,冶鐵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出現了生鐵柔化技術,和用鐵加熱滲碳而製成鋼的技術。這使中國的冶鐵技術大大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

鐵器的普遍應用促進了水利興修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木工、竹工、石工、土工等工種效率不斷提高,並使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能得以順利完成”。

自西漢初年始,漢朝先後禁止鐵器輸入南越、匈奴,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怕先進的兵器傳入那裏。

其二禁止向外輸入提蠶絲製品。

其三禁止向外輸入的是漆器,漆器亦為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至漢代漆器成了製作精巧、色彩鮮豔、花紋優美、精致耐用高附加值的生活用品和收藏品,為中原地區和偏遠地區統治階級所喜愛。

總而言之,經過世代的傳承和發展,至漢代,中國已是一個擁有先進的冶鐵技術、發達的農業及手工生產業的經濟強國。

秦漢時期的土地所有權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國家對全國的土地具有最高的所有權、壟斷權、支配權,不僅戰國時的受田製和漢代的假民公田、徙民屯田可以說明這一點,漢代為加強中央集權遷徙東方六國的強族豪傑、高官富人的措施也可說明這一點。

另一方麵國家又在有一定條件下允許地主土地私有權的存在與發展,“名田製”(以名占田)的出現和允許土地買賣就說明這一點。

在士地所有製兩重性的製約下,農民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控製的自耕農,另一部分是地主的和封建國家的佃農。這兩部分農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經營權。

在所有製和階級結構下,封建國家可以在發揮地主私有製和農民自主經營積極性的前提下加強賦役的征收及對全國的調控,能集中全國力量辦大事。這是秦漢封建國家經濟體製強大的根源。

周朝實行分封製,春秋戰國時出現了郡縣製。秦始皇總結了春秋戰國諸侯國攻戰不休的教訓,為求天下“寧息”,所以廢分封、立郡縣。

漢初迫於形勢,先分封異姓王,後又消滅異姓王;同時為翦除分裂割據勢力的社會基礎,又徙關東六國強族豪傑於關中地區。

但是,漢初又總結秦朝速亡的曆史教訓、“懲戒亡秦孤立之敗”,認為分封製在鞏固一家一姓王朝的統治方麵是有作用的,所以在消滅異姓王之後,又分封同姓王,采分封、郡縣兩種製度而兼用。

如此一來,又造成了同姓諸侯王與漢中央政權的鬥爭,後經文景時鎮壓濟北王與吳楚七國的叛亂,漢中央政權才鞏固了起來。

漢武帝繼續鎮壓諸候王的叛亂、徙關東富人於關中。打擊豪強,同時又改革選官製度。設立中朝改革丞相製度、強化監察製度等等,來加強中央集權。

這些就是漢武帝能成就其事業的政治體製方麵的原因和保證。

中國經夏商周三代的發展,形成了一套禮儀製度和行為道德倫理規範,這在儒家典籍上都有記載和總結。漢初總結吸取秦始皇“燔詩書百家語”的教訓,以道家“無為而治”為指導,各家共進,使經濟迅速發展。漢武帝尊儒術。重法治,悉延百端之學,取各家之長以治國,辦法多,套路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漢代時,中國在經濟、科技、政治、文化諸方麵的綜合國力已居於世界之首。

在周邊少數民族看來,漢朝不僅是個富庶的經濟大國,而且是個具有高度文明的禮儀之邦。

這些情況就為國家的大統一、為漢武帝成就其事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漢武帝所成就的事業是長期曆史發展在各個方麵蘊涵、積累的產物。可以說漢武帝成就的事業有著深刻的曆史根源,不能簡單地歸結於哪一代人或哪一個人奮鬥的結果。

漢武帝有大治天下的宏偉理想,然而理想能否實現及實現程度卻決定於當時所具備的主客觀條件。可能性並不一定必然變為現實性。從漢武帝一生的業績來看,其愛好、思維與性格特點對其事業有重要影響。

漢武帝個子很高,身材魁梧,青年時代的愛好就是打獵。在狩獵活動中,漢武帝常表現出不畏艱難險阻的勇敢的大無畏的精神。

此外,武帝也愛好遊山玩水與智力遊戲,如“射覆”之類等等。這些活動對健康有益。從曆史上看,漢武帝比高帝、文、景三帝的壽命都長,做皇帝的時間也長。高帝、文帝、景帝這三位漢初著名的皇帝共稱帝五十年,而武帝一人卻稱帝五十四年,比他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位皇帝稱帝的總和時間還長。

因此,武帝成就的功業大,與他身體健康的體質條件及與此相聯係不怕困難的精神都是有關係的,換一個病弱之軀的皇帝是很難成就漢武帝這樣的英雄偉業。

漢武帝對國家、對漢朝的江山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如欒大是武帝女兒衛長公主的丈夫,奕大的詐騙行為被發現後,武帝誅殺了欒大與薦欒大的樂成侯丁義。王船山評論說:“懲一人而天下誡,國家之福也”雲雲,充分說明,武帝不因自己女兒已嫁欒大而赦免他,並把舉薦欒大的人丁義也一同處死,製止了以後再有人舉薦欒大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