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後記(2 / 2)

還有,該怎樣認識和理解農民。今年曾經有一個流行語,叫“被”,好多出現笑話和尷尬的事,都是因為被“被”了。我想說,認為農民目光短淺,他們是“被”目光短淺的;說農民愚昧,他們同樣是“被”愚昧的。農民是一個不該被忽視和蔑視的群體,之所以被很多人瞧不起,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造成的,是我們的思維和眼光有問題,是我們忘了本。

還有,還有……所以,在這部小說裏寫出了這些問題,寫了幾代人對土地的感情和他們對土地的理解,寫了田春林、喬小珍、立秋等農村青年的嚐試。我不想把一片土地寫得很複雜,寫出夠多的矛盾和爭鬥,寫出一些陰暗勢力。因為這片土地沒有那麼複雜。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淳樸的、善良的、豁達的。

這是一個現實題材,記述和描摹了一片土地的真實狀況。我力爭把它寫得更貼近生活,所以寫的很費勁。我想把故事寫的喜劇些、輕鬆些,但寫完之後,給我的卻是沉重。因為這片土地是沉重的,它也背負著很多的沉重。

好在這個沉重,不是蝸牛背上的殼,永遠不能卸去。因為農民也是我們國家背上的沉重,我們的國家已開始向現代化行走,正在邁步農村城鎮化。

寫這部書時,心裏雖然裝滿了沉重,給我帶來的並不是痛苦,而是快樂。在這些日子,伏案的時間常常超過八個小時,可以說比上班時工作量還要大。不知是因為生活有了規律?心無旁騖?還是寫作是快樂的?手術後虛弱的身體,在這過程中慢慢得到恢複。原來的高血壓降下來,每天要吃的降壓藥不用吃了。還有,不知是因為遺傳基因不好,還是別的原因,過來白得一塌糊塗的頭發,最近理過發後,竟發現滿頭的白發減少了,像是有幾絲黑發冒出來。這或許是因為再不敢像過去那樣酗酒,使身體得到休養生息的緣故;或許是寫作所帶來身心愉悅的結果。

但願是後者,因為寫作一直是我的摯愛。河北作協主席關仁山在一篇談創作的文章裏,講過一個讀者群的問題。他是為農民寫作的。過來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民占了十幾億人口的四分之三,或者三分之二。現在這個比例已有所改變,但未來相當長一個曆史時期內,也不能說我們不是一個農業國。農民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農村現實需要記述,農民生活需要書寫。因為這是文學寫作的一個永恒主題,有著挖掘不盡的豐富礦藏。還因為農民不是隻知道吃飯睡覺,隻需要土地上的糧食,他們同樣需要精神糧食。他們不是像很多人想得那樣不讀書看報,他們也渴望文化娛樂生活。所以,需要有人寫他們,需要有人寫出東西來給他們看。

這部小說寫得很拙、很笨,也許沒有什麼文學意義和藝術價值。它稍有些功能的是,或許生活在灤河右岸這片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讀過之後,覺得裏麵的事情有些熟悉,能帶給他們一些歡樂,或者對他們有所啟示……這樣我就很高興了。

《國際歌》中有句歌詞: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想對根在一片土地上的年輕朋友說,拯救一片土地,要靠我們國家的振興強盛,也靠我們自己!

這些在書裏都涉及到了,在這裏重複,有些畫蛇添足。

趙連城2012年12月31日於樂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