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傳播思想(9)(1 / 2)

第二,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觀察時局、評論人物的出發點。在沙俄縱容外蒙獨立,英國覬覦西藏,日本加強在東三省的勢力以及國內豪強自立、內政不一,人民困苦不堪的局勢麵前,力主像孫、袁這樣大人物的所思所慮應以國計民生為先為急,而不應計較於個人的推襟解袍。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者,民主革命的先驅,他在革命征途中屢挫屢起,1912年的失誤,絲毫也不影響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崇高地位。

2.“須眉畢現,影無遁形”

黃遠生寫的通訊,由於深入現場采訪,掌握第一手材料,觀察細致,因此不論寫的是國會競爭,還是“開國大典”,或者寫一群魔窟中人的社會新聞,都能寫得惟妙惟肖,須眉畢現。

《囍日日記》,記述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典禮與共和黃遠生.記者眼光中之孫中山.遠生遺著,“然此最可紀念之日,吾曹新聞記者乃有兩重厄運,一慶祝大總統就職之慶祝員須穿大禮服,二是日晚間外交部茶會,又須穿晚禮服。保存國粹之吾曹,向以對襟馬褂為大禮服者,至此乃不能不東借西湊成兩套大禮服,其困難不下於大借款矣”。

黃遠生在《囍日日記》中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形神畢現的人物形象:“孫總長語餘,是日天安門閱兵成績極佳,使外甚欣賞,閱後約餘(孫君自謂)同往照一相為紀念。數語後,餘乃退入客座,則見峨冠而博服者——勳章累累者——金紫而佩刀者——王冠霞棠舉步而搖者,已組織而成一入每令人有人間何世之感也。是日各國務員,及大抵之高等官,並得勳章不等。故華人中,除吾曹白丁者外,大抵皆佩服累累然。吾入時見汪教育總長,正與一人討論勳章當內束或外束得。謂晤熊總理,雲見一書當內束,而陸子欣雲當外束,後又有人雲,見一書有時可內束可外束,聞者為之哄然,後乃相率入樓,電光炯爛,照耀人身之金紫,並成異色”。這是黃參加袁世凱就職典禮所見的現場情景。作品通過民國新貴無功受勳,不知勳章如何佩帶的細節描述,略加點染,便把一群酒囊飯袋之徒受寵若驚的嘴臉,以及袁世凱值黨營私的醜惡行徑暴露無遺。

黃遠生的名篇《外交部之廚子》描寫了一個“連接宮禁,交通毫貴”的晚清廚子飛黃騰達的經過。他選取廚子可力回西太後對抗李鴻章;清廷司員“待廚子以丈人之禮,稱為老伯,見廚子則鞠躬”等幾個典型的細節,揭露晚清官場的腐敗與荒唐。這篇文章把已退位的晚清外交部與民初正掌權的外務部混為一體談,“外務部之廚,暴殄既多,酒肉皆臭,於是廚子乃蓄大狗數十匹於外務部中而豢養之,部外之狗,乃群由大院出入,縱橫滿道,狺狺不絕”,“北京人常謂外務部為狗窯子,窯子京中語謂妓院也”。此處說狗及人,故意混淆,引人深思又拍案叫絕。

3.翔實紀實,題材重大

黃遠生通訊,除少量社會新聞外,大都是有關國家政治、財政、外交方麵的報道。民初社會,內憂外患,黃遠生關心國家命運,不畏權貴,敢於如實反映。並且采取一事一報、連續報道的方式向讀者盡速報告事實的真相。

黃遠生寫的通訊,有幾篇的標題采取了論文題的形式,實際上是用“論”來突出通訊內容的主題思想的。例如1913年6月21日的《孤苦伶仃之政黨內閣論》,1912年9月11日《我今要求政治界之靈魂》,1912年8月20日的《鑄黨論》,都是用“論”的形式來突出當時出現的政黨紛爭、政客活動對國家政治前途無補的通訊內容的。1914年11月16日《頑民謬論》,是記述當時有一些被記者斥為“頑配之民”的人散布宣統複辟的主張的。1914年10月7日《強權的法律論》、1915年某日(未注明月日)《日人欲以我為墨西哥耶?》都是記當時日本對中國侵略事實的。

人物通訊有1912年9月5日、9月6日、9月8日和9月9日寫的《記者眼光中之孫中山》,是紀述袁世凱與孫中山會晤交換政見及孫中山到北京後的活動及政見。1914年1月11日《謁黎》,是記黎元洪到北京後對時局所持的態度的。1914年1月14日《記太炎》,記述“一代文豪之章太炎”在當時“尤為神怪中之神怪”的種種表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