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傳播思想(9)(2 / 2)

事件通訊,例如1912年8月23日《張振武案始末記》、8月28日《張振武案一禮拜之經過》、8月31日《張振武案之研究》三篇通訊,是記述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曾逼黎元洪當都督,後任湖北省軍務司副司長的張振武在北京被袁世凱捕殺的事件。1912年6月10日《報界之風潮》,記述當時武人幹涉並鎮壓新聞自由的事件。袁世凱對內鎮壓,對外屈服。他為了支撐搖搖欲墜的政府,不惜以國家領土、主權作抵押,向6國銀行進行數額巨大的借款活動。黃遠生從借款談判開始,對其過程進行係列報道。1912年5月12日寫了《大借款波折詳記》,報道了唐紹儀揮霍巨款500萬元,使借款失敗的過程。5月18日寫《借款裏麵之秘密》,報道了幾個外國銀行與中國政界的秘密關係。7月9日寫《借款內脈之解剖》,報道並分析了借款的總情況。8月11日寫《最近財政之一斑》,報道為維持中國財政慘狀先小借款。9月20日寫《借款交涉之七零八落》,實錄了借款過程中醜態百出的各類人物。9月30日的《倫敦借款與英國》與10月20日的《借款與英國》,揭露英國資本家向銀行團提供款項借給中國政府的內幕。此後,又陸續寫了《斷送蒙古聲中之大借款》、《借款交涉內脈之解剖》、《最後借款之命運》、《痛苦之新年》、《慘痛之外交》,直到1913年2月15日寫《奈何橋上之大借款》為止,黃遠生把借款與國家的存亡聯係起來,活靈活現地勾畫出袁世凱一群軍閥、政客賣國求榮的醜態,也揭露了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勾心鬥角,對中國人民的敲詐勒索的罪行。

4.形式多樣,通俗自然

黃遠生不像章太炎純用古文寫作,而似梁啟超用當時認為頗為通俗的半文半白寫作。一些通訊,單看標題,就有趣味,引人關注,如《蟬曳殘聲過別枝之彈劾案》、《嗚呼中國末日之外交》、《虎頭蛇尾之國稅廳》、《悶葫蘆之政局》、《搖落乎不搖落乎》、《曆曆傷心錄》、《一周以來之噩夢》等等,這些標題既別致又形象,引人關注。

黃遠生通訊不拘一格,形式靈活多樣,除用記述式外,他還常用漫談式、書信式、日記式等。《圍爐雜話》、《新年閑話》、《歲暮餘聞》、《談屑》等通訊用的都是漫談方式。如1915年1月16日寫的《圍爐雜話》,時值隆冬,黃遠生就以圍爐閑談報道了北京的政局。開通寫道:“近四日來,北京之嚴寒,為記者居京以來所未曾消受。據丁家立君語某君曰:此種天氣為三十年以來所未見,蓋天橋(乞丐小販聚會之地)凍斃數人,守夜巡警亦凍斃數人。總統府僉事某君日方散值時,忽被大風吹倒,仆傷其足,次日即請假矣。吾曹雖圍爐而寒氣直入鼻觀,幾上梅花,眼睜睜看其僵死,頗為心動。乃即此嚴寒之賜,佳客來者,語吾以種種消息,擇其可存者記之。”接著,他記述了幾件事:清史館館長王闓運棄印潛歸;袁世凱崇尚駢文古詩,時賢樊增祥感謝總統厚遇,寫詩詞駢文紀恩,充滿了報紙,易順鼎也以典麗矞皇之語上書總統;交通銀行總理梁士詒不顧禁賭禁娼之令,借他人之宅設賭場;梁啟超得一藥材商談飛機等等。這些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在黃遠生筆下變成了有聲有色的好通訊。

書信式通訊如《津門通訊》,先寫駐京記者為什麼到了天津,再寫在天津聽到了那些京中的消息。像和朋友寫信一樣,從頭到尾,娓娓道來,親切自然,起初可信。尤值得一提的,是他開創的“新聞日記”這種體裁。黃遠生從1915年4月1日開始,“每日必登通信一篇,全篇皆綴以日記體。是日有獨特之新聞則記新聞,無新聞則取內外之新聞而評論之”。

二、黃遠生的新聞傳播思想

(一)指斥權貴,憂國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