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營大師談經營模式(1)(1 / 3)

市場與經營機製的優化選擇--首創集團總裁劉曉光。

劉曉光簡介:

中國大地上,活躍著一批這樣的人,他們業已功成名就,他們是億萬富翁,他們是本行業中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名字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他們的某一個決策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人就是站在中國經濟潮頭的優秀企業家。《中國經營大師智慧全集》是GEO的聖經,是創業者的必讀書。書中盡現百餘位經營大師的管理、營銷理念,在文中,能看到他們有眼光、膽子大,會做人以及勤奮和執著。他們的發展曆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也遇到過挫折,嚐到過失敗的滋味。然而他們憑著自己的雙手,艱苦奮鬥、努力打拚,終於邁向人生的頂峰。

首創集團的總經理劉曉光是企業運營模式創新走在前列的企業家,主要是他突破了常規的企業發展思路。他接手首創的時候,接的是一個爛攤子,沒有現金流,100多人的企業幾乎陷入破產停滯狀態,但隻有10餘年的時間,首創成為國內名列前茅的公司,他創造的“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投資銀行,一條是實業拉動,用投資拉動實業,讓實業帶動投資,使首創在運營上成為一個非常具有活力的企業集團。劉曉光以沉穩、善於思考著稱,他非常善於反思,這是一個企業和企業家成熟的表現,與很狂傲的企業家相比,這種沉靜的氣質也許更接近於道。

投資、實業,兩個輪子一起驅動。

我想多講講我們的發展實際,講講我們失敗和不足的地方。我和艾力生集團的吳國迪總裁的一起發言,我們都是國企,但是我們跟艾力生最大的區別是,他是國有企業,但是40%的投資方是外資,我們現在還是一個100%的國有企業,母公司的股權結構我們還沒有改變,所以我跟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首創集團在10年前由政府重組而成,我們所走的曆程叫奠定基礎、戰略定位、產業重組,二次創業,現在走到國際化的階段。

首創剛組建的時候資源分散、資產質量差、盈利能力差。我們當時的口號叫盤活資產,突出重點、創收還債、少說多做。我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追債,追回了11億,這才有起家的資本。隨後我們又做什麼呢?我們經過了一年半的討論,最後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做車肯定做不過一汽,做電器也做不過海爾、海信。我們的優勢是資本運作,是如何利用金融資本推動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形成了這樣的戰略定位,這就是“以投資銀行為先導、以實業投資為基礎,兩個輪子一起驅動”。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資本運作,用產業支持資本市場,用資本市場促進產業的發展,結果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利潤增加了29倍,收入也增加了幾十倍。然後我們開始把很多企業進行梳理,現在水務基本上我們做到了中國第一,地產大概在前六名,在中國大的行業分類中,我們基本有兩、三個行業處於領先位置。

次創業取得成效。

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提出二次創業和扶植產業、打造優良品質、提升管理水平,這方麵我就不多講了。現在我們有142家公司,上司公司有5家,還有上市公司和海外公司但。我們的基礎設施、房地產和金融服務三大核心主業約占90%以上。我們管理團隊人員多數來自政府的年輕官員、銀行家、財政界和一些海歸。

2003年在總資產的排名是174位,淨資產額在第75位,銷售額大概在220位,因為做投資的銷售額很少,投資一條地鐵線的銷售額很小。

我們與法國維利亞一起占了深圳水務40%多的股份,金融有一部分業務在深圳。我們的金融服務包括資產管理、證券、基金管理、投資顧問、期貨、風險投資、擔保與人壽保險等。在一些重要領域我們已經與國際大公司對接。水務與法國維利亞合資,我們占51%,房地產與新加坡的GIC合資,保險與ING合資。中國公司有資源市場,但真正的差別在我們的治理結構。

我們有19條融資通道。

首創集團發展較快的原因是因為它的融資通道。我們有19條基本的融資通道,這些通道都是經過實驗的。中國資本市場和資金市場,90%來自銀行,6%是股票,我們的通道是比較多的,我們等於在11年中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對於首創來講,隻要是好項目,我們的資金量不是關鍵,關鍵是項目。

二次創業以後,我們現在正在國際化。作為一個國企來講,我們的差距在哪裏?我跟很多國有企業老總交流的時候說,從資源上看,老外不如我們;從市場上看,老外也不如我們。但我差一條,差國際化的法律環境和投資者的監督,差信息的透明和財務的透明。現在我們實施“5、3、2”資源配置戰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了提高專業化運營管理水平,實施“三大品牌”戰略。我們把基礎設施和地產打包在一起,然後再把金融打包跟國際上的大的金融公司合作,對於其他的產業、酒店和一些核心的產業,沒有能力合資的就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