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海南的互聯網先驅們還能記憶起假日海灘的燒烤活動、某某小酒館的飯局多和溫世豪相關。不過,逐漸成熟的溫世豪還是決定走了,盡管他舍不得海南的時光、海南的朋友,但是互聯網不屬於海南了,因為泡沫散去了。溫世豪要去北京中關村,那裏才是互聯網的新天地。
北京不會再這樣對我吧
2000年那個滴水成冰的日子,溫世豪來到了北京。北京那個大啊,讓溫世豪無比的開懷,不過新鮮感很快被生活的殘酷所代替。盡管他在圈子裏積攢了不少朋友,但是沒有幾個朋友有能力幫他。
他到處找工作。
溫世豪在北京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隻幹了兩個星期就被炒了魷魚,此後麵試無數,對方的回答都是“請等通知”。最後,一家網站收留了他,因工作認真,第一個月他還被公司評為優秀員工,得到了500元獎金。那時候,溫世豪住在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附近的一個地下室,而上班的地方卻在朝外大街的外交部旁邊。路程太遠,他每天7:00就出發。那不僅是北京的冬季,也是互聯網的冬季。
新浪、搜狐、網易這三家網站曾是中國互聯網的驕傲。然而,在2001年,他們都無法動彈。網易遭遇停牌風波,元氣大傷;新浪經過一係列的人事變動,接著又是裁員;搜狐雖然花巨資買入ChinaRen網站,但從後來的結果看,這次交易沒有達到張朝陽的目的。對於新浪、搜狐、網易這樣的網站來說,在冬季的嚴寒之中也許還可以期待春天來臨;但對於溫世豪這樣的未來互聯網的小苗來說,這樣的冬季實在是太殘酷。終於,一年以後,小苗還是選擇了去一個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活。
在北京苦守了大半年後,溫世豪離開北京去了廣州。
離開北京的那個晚上,他一個人坐在北京的地鐵裏喝最烈的二鍋頭,然後昏昏入睡。第二天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他就爬上了去廣州的火車。火車啟動的那一刻,溫世豪對著站台大喊:“北京不會再這樣對我吧?!”
槍手、槍手中的槍手
溫世豪到了廣州,當上了一個網絡管理員。但是幾年的互聯網追夢生涯已經讓他感到有些疲憊:一是因為互聯網的外部環境不好;二是覺得自己在技術方麵已經很難有更高的造詣。2001年初冬的時候,被撞得頭破血流的溫世豪帶著殘缺的夢回到了那片曾經伴隨他童年快樂時光的橡樹林。溫世豪想當槍手。槍手是一個自互聯網誕生後,迅速膨脹的職業。正如《大腕》裏所說的,“槍手越來越吃香”。更重要的是,對於槍手這個職業的認識,溫世豪顯然有著很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是被槍使的文人,他們有非常高的技術水平,並且不止局限在互聯網裏。
但是,對於從小成績不好、大學沒有畢業的溫世豪來說,當槍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曾經寫過很多稿子,都沒有得到認可。“我知道靠自己單薄的力量是很難有所建樹的。”溫世豪這樣描述當初的醒悟。那時候,槍手們要麼是兼職,要麼是自由職業。如果把這些槍手資源整合起來,成立一個團隊為客戶撰稿,不就更有競爭力嗎?“一方麵可以為更多的槍手提供撰寫稿件的機會,因為此前,他們憑借個人的傳播,很難讓人知道他們能做槍手;另一方麵由於是團隊出麵,還能保證這些人的收入,不會因為個人的力量太小而被企業‘欺負’。”溫世豪說。
自助者,天助之。
當溫世豪謀劃著做個槍手團隊的時候,互聯網再次撞擊他的心靈。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溫世豪在網上結識了一個網友。這個網友建立了一個叫“橡樹實驗室”的論壇,這是一個給撰稿人和媒體提供交流機會的平台,對方邀請溫世豪一起來管理。“橡樹”,多麼親切的名字!溫世豪很快入夥,在這裏,溫世豪結識了更多槍手和公關公司以及廠商。
不久,這個網站由於各種原因就沒有繼續辦下去,溫世豪便自立門戶,以這個網站為依托,辦起了橡樹工作室,為公關公司和廠商媒體提供專業撰稿服務。橡樹工作室曾一度成為業內最紅火的撰稿服務機構。
橡樹工作室的業務就是承接公關公司和廠商媒體的撰稿業務,然後,工作室再把這些業務分配給他下麵的槍手,並在這個過程中,賺取利益。一年下來,贏利就超過了30萬元,溫世豪賺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溫世豪開始享受商業帶來的快樂,這時他才24歲。
當“橡樹”遭遇像素
就像互聯網會有冬天一樣,在溫世豪還沒有來得及擴大經營的時候,撰稿服務業的冬天就來臨了。公關行業有了新的運行機製,進入2004年,專業的撰稿人已經越來越少,公關公司即使要請人撰寫稿件也會選擇相應媒體的編輯記者了。橡樹工作室一日不如一日。2004年的秋天,對於橡樹工作室和溫世豪來說都不是收獲的季節,因為幾乎已經沒有利潤,他停掉了所有的撰稿業務,賦閑在橡樹林裏。從終點回到了起點。難道自己的命運真是被那位小學同學的父親說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