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用愁了,客戶與日俱增——幾乎所有的門戶網站都在使用百度搜索的服務。但李彥宏卻開始了“不相幹”的憂慮:市場份額已占到80%,還不能掙錢,商業模式肯定不對頭。參照一直關注的美國同業overture的經驗,李提出轉移用力方向,做自己的網站引入競價排名。
再接下來是2001年8月,李彥宏“固執己見說服董事會”。董事會電話會議,因為李彥宏一改平素的溫和、民主、安靜,忽然變得激烈、決絕、大嗓門——深圳總經理辦公室外,百度的員工們隻聽見,一個人,一直一直,在說——董事們終於有保留地投降了:李彥宏,並不是你的道理讓我們信服了,而是你的態度——既然你這麼堅決這麼有信心,我們隻能讓你去試了!
然後百度轉向。轉向後的百度,就又開始了順理成章的進步。“沒有反複、沒有動蕩”,直到2003年年底,李彥宏在北大開講座,不必再以“在座的誰用過百度”為開場白,在中場,總會有人不斷站起來,或者表達鍾愛,或者探討具體的搜索技術。“這時候,我意識到,百度算是基本上成了。”
差不多了,這就是百度至今的故事。這個“逐漸的過程”,按日曆的年份,李彥宏的總結和預期是:2002,技術年,百度搜索技術真正成熟了;2003,流量年,流量比上一年漲了7倍(2002年和主流門戶搜索流量平起平坐);2004年是品牌年,百度受到廣泛的認可——“明年,2005年,才是收入年”。至於再往前,李彥宏說自己“看不那麼遠”。
有知識的人如何發財致富
如果我們從百度創業向前,追溯李彥宏本人的成長往事,我們看到的,同樣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漸進:實用的理想主義或者理想的實用主義,縝密的自我設計裏有對環境的敏感和參照,亦步亦趨裏不忘自信自我;而且,在每個階段,都有充分自覺的目的性,“有播種有收獲”。
1987年,山西小城陽朔19歲的李彥宏填報高考誌願:高中時參加全國青少年程序設計大賽的他,毫無疑問地喜愛計算機,但是第一誌願卻不是北大計算機係,而是信息管理係,因為他考慮到:將來,計算機肯定應用廣泛,單純地學計算機恐怕不如把計算機和某項應用結合起來有前途。
讀北大,學會獨立思考。麵臨畢業,正是沉悶的1991年,決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彥宏如期接到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入學通知。
留學讀研期間。偶然間,導師一句話,“搜索引擎技術是互聯網一項最基本的功能,應當有未來”,這時候,1992年,互聯網在美國還沒開始普及,但李彥宏已經開始行動——從專攻計算機轉回來,開始鑽研信息檢索技術。並從此,認準了搜索。
然後在鬆下研究所實習,工業界的鮮活讓李彥宏決定放棄攻讀博士學位,進入華爾街,開始做金融信息檢索技術。這個老板,耶魯博士,從貝爾實驗室出來辦了公司,再把公司賣給道瓊斯。從這裏,李彥宏看到,“一個有知識的人如何利用知識發財致富,在泡時間讀碩士博士當教授之外,另有一條明亮的成功途徑”。
接下來,意識到華爾街最有前途的是金融家而不是計算機天才,而自己,熱愛和長處隻在計算機,於是,來到矽穀當時最成功的搜索技術公司Infoseek。在Infoseek,李彥宏見識了一個每天支持上千萬流量的大型工業界信息係統是怎樣工作的,並寫成了第二代搜索引擎程序。
此外他還善於傾聽,詳細地了解Infoseek成立兩年就紅火上市的後麵的艱辛,成功之前必須曆練的謹慎和勤儉——這,先是被李彥宏寫成暢銷書《矽穀商戰》,然後這個意識又讓百度初期的他“心滿意足地”,不租嘉裏中心,不坐商務倉,也不住五星酒店。
擺正自己的位置
回憶艱難時期爭取投資的技巧,李彥宏認為關鍵是,擺正位置、有自知之明。譬如,IDG投資百度,投資人最後下決心不是因為李讓他們認識到“搜索在中國巨大的前途”,而是,他們發現這個30來歲的年輕人,一直在滔滔不絕的不是自己怎麼怎麼厲害,而是怎麼怎麼去找“比自己強”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怎麼怎麼組建最好的團隊。
這個被上麵看好的“創業者難得的心態”,延續到“對下”、公司的管理上,李彥宏認為自己的核心概念還是“擺正位置”,“管理者不過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氛圍,讓有才能的人愉快充分地發揮潛力創造。”這種低姿態,具體到公司日常管理,有細小溫暖的體貼。比如,2000年公司開業,百度的辦公室就開始提供免費早餐,雖然不過是白粥煮雞蛋,但讓早上爬起來就上班的年輕人不至於一個上午餓肚子;今年年初搬入理想國際大廈,不準做飯了,百度在大廳裏擺上了咖啡機,開始提供免費咖啡。
對他人,是平實和體諒;對自己,對心中夢想,李彥宏的態度,也沒什麼高調,就是那兩個不大新鮮的詞兒:專注、堅持——“認準了,就去做,不跟風、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