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創業第十四步:向創業成功者學習經驗(19)(1 / 3)

有一次,一個客戶找到陳海平,要他在一個星期內拿出500件羊毛衫。對陳海平的小作坊來說,其壓力可想而知,但這是他的第一個直接接待的大客戶,他決定接下訂單。每天他都和工人們一起趕活,同時也方便進行質量監督。一個星期後,他們順利交貨。從此,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客戶。

選擇武漢“新戰潮”

生意開始好轉的陳海平遇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小作坊:很多羊毛衫批發商或小銷售商在取貨時大部分不用現金,而是賣完貨後付錢,資金回籠很不理想,我那樣的小作坊經不起這樣折騰,擴大生產根本無從談起。資金周轉不靈後,陳海平決定拋開銷售商,自己銷售商品,這樣形成產銷一條龍後,隻要周轉通暢,我很快就可以做大市潮。

對市場進行調查後,他選擇了武漢作為其發展的“新戰潮,“我的老鄉在漢正街做生意,對武漢的市場比較了解”。

1993年,陳海平來到武漢,投資30萬元在江漢路買下門麵,並在六渡橋百貨商嚐車站路商嚐司門口設下銷售點,“當時,我覺得戰線拉得太長,就把家裏的作坊給關了,和武漢的一家廠合作,專心在武漢發展”。

雖然他的羊毛衫銷售量一直不錯,但是兩年下來,還是積壓了一大批貨,也壓住了不少資金。

積壓品成了搶手貨

為了把積壓貨推出去,陳海平絞盡腦汁。有一次,一位店員向他抱怨“我們店裏的羊毛衫種類已經很多了,可顧客還是說品種不多”,店員的話讓他靈機一動:我一家的品種不多,我集合8家、10家呢?別的羊毛衫廠肯定也有積壓的舊款衣服,不如找個地方做一次集中的展示銷售,看看效果怎麼樣。

1995年,陳海平組織18家企業,在漢陽體育館舉辦該館有史以來第一場羊毛衫展銷會,曆時10天。展銷會獲得成功,陳海平的積壓羊毛衫在展銷會的前5天就全部賣完,後來在將要斷貨的情況下,他們把當年的新貨也拿來賣了,“但因場地費較貴,還有媒體宣傳費用,這次展銷會並沒賺多少錢,不過這次隻是我做的試驗,更大的動作還在後麵”。

趁熱打鐵賺足服裝展銷的錢

1996年,陳海平在雜技廳再次組織了一次展銷會,這次參展的企業增加到80多家,曆時達到12天。為了降低場租,陳海平盤算著賣門票,顧客進來要出5毛錢。“當時,雜技廳的人告訴我,不少地方免費讓別人去別人都不一定去,你賣門票的話不會沒有人來吧?我說“你們放心,我自有打算’”。

首先,陳海平派了大量的宣傳人員上街散發傳單,“那些不是單純的傳單,每張可以充當一張門票,這樣就會有不少市民保留傳單”,另外,他還讓售票人員對那些拿著門票進場的顧客說,花5毛錢買門票,到裏麵買衣服就可以至少便宜50元。

陳海平還送給每一個買衣服的顧客5張門票,“這樣可以讓這些買到滿意的衣服的顧客向周圍傳播,也是免費給我們做廣告”。

就這樣,這次不到半個月的展銷會盛況空前,總銷售收入達到600萬元,“雜技廳的人當時都誇浙江人真會做生意”。說到這裏,陳海平忍不住笑了。

轉行受挫辦起華中最大眼鏡市場

2000年前後,武漢市內各種展銷會有泛濫之勢,“我當時覺得再走展銷會的路子不行了,要想點別的辦法”。

“我這個人閑不得,總想找點事情做”。他投資50萬元,開始做西裝生意,但一年之後,西裝生意沒有大的起色,他果斷抽手退出。“虧得很少,自己還是得到一點教訓”,說到這裏,陳海平用手指在頭頂畫了一個圈,“我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做別人還沒有做過的生意”。

2003年下半年,陳海平發現,武漢的眼鏡市場非常分散,沒有一個集中的眼鏡市場,有三五十家品牌眼鏡在武漢根本沒有銷售平台。

“我覺得其中應該有生意可做”,陳海平開始了對全國眼鏡市場的調查,在訪問了北京、南京、鄭陽、丹陽(江蘇)眼鏡市場後,做了一個可行性分析報告。他覺得投資時機成熟了,租下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旁邊的一塊7500平米麵積的土地,並與華南集團簽了8年的租賃合同,然後,陳海平又投資200萬元做眼鏡市場的基礎建設。

現在,陳海平的眼鏡市場已經成為華中地區最大和檔次最高的眼鏡批發市場,擁有全國各地的眼鏡經銷商。“裏麵已經有近100個鋪麵,平均的租金是2000元/月,出租率達到100%”,提到自己的眼鏡市場,陳海平的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自豪。

278. 王傳福怎樣成就創業神話

原是一文不名的農家子弟,26歲時便成為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在短短7年時間裏,將鎳鎘電池產銷量做到全球第一、鎳氫電池排名第二、鋰電池排名第三,37歲便成為飲譽全球的“電池大王”,坐擁3.38億美元的財富;2003年,他出巨資高歌猛進汽車行業,誓要成為汽車大王……他就是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是什麼成就了他青年創業的神話,成為商界奇才的呢?很多人認為答案是智慧、精練和汗水,而他自己則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有冒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