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因為成績好被鎮上的人過分關注帶給林耘不少的麻煩。除開上學放學她會走在街上以外,平時幾乎不出門,鎮上人都說林耘刻苦,不會像其他孩子們玩耍。林耘躲在屋子裏看電視,電視是她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外麵的世界真精彩,長久被束縛的心靈一旦離開那片故土便像鳥兒自由飛翔。
越是看得緊,就越想逃離。
林耘算了算,自從上了高中離家之後,她最多有三回在這小鎮街上逛。細走了兩圈,才發覺這個她出生成長的地方變化是如此之大。
小鎮新村的樓房又多又大,有五六層樓高。這片地原來是水田,如今變成了小鎮樓市風向標。許多外鄉人,多是從外地打工回來的鄉下人買了地盤修了樓房,打工者讓小鎮經濟活躍著。鎮上的年輕人出去工作了,留下老的小的在家,春節一家人才能團圓。小鎮的土著們還是那些熟悉的麵孔,他們沒有出去打工,靠著良好的地理優勢在小鎮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小鎮上很多人林耘已經不認識,很多熟人已經離開了老家,定居縣城或者更大的城市。這個小鎮的人群格局何嚐不是城市人群的寫照。像林耘這種出生在邊遠地區的大學生何嚐不是想在山城這樣的大城市裏能夠紮根生活。這類人沒有先天的地理優勢,隻能憑著比城裏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而換來那一生的夙願。□□的“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對於這個人多地廣的國家來說,不僅抗戰時期有用,連經濟開發時期作用也很顯著。窮了幾輩子的人們要進城挖掘財富。人往高處走,不過如此。
林耘停了下來,看到牆壁上印著的那段話——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如此簡單,如此醒目,又如此發人深省。中國孩子成為了父母的寄托,等孩子們長大時那些寄托卻成為了束縛。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作為引導,有多少人會麻木教育,又有多少孩子的心靈殘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讓孩子們重複父輩們的麻木才是最重要的。
這麼些年,家鄉變化很多,現在的林耘對這個她一直想掙脫的地方多了更多的了解和寬容,她喜歡站在屋頂上望盡這片土地。
自從那次嗬斥了張家康之後,兩人便不再聯係。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林耘發現自己並不恨張家康。從一開始她就很清楚這個成長在山村男孩兒的舉止行為,他和她何嚐不是一樣,想要擺脫落後愚昧。當初之所以兩人一見如故或許就是因為兩人有相似的生活環境和對未來同樣的期盼,或許,當初兩人愛上的都是他們對自己的那份憐憫和希冀。
如果再見到張家康,她會笑著對他說沒關係。告訴他回到最初那片生長的地方去看看,看看這麼些年他一直想抹掉的東西,告訴他:生活,或是我們想象得太重,或是我們承受得太輕。
又要啟程了。離家前的夜晚,父母和林耘談了談心,要她早點結婚生子,讓她不要太挑,還說林桐都知道自己的斤兩,叫她心氣不要太高。如果換做是以前,林耘會發火,不過現在她隻是笑笑。
林媽給林耘拿了很多家裏的土特產,足足有半尼龍口袋。子女欠父母的債是幾輩子都還不清,無數子女們像強盜一樣壓榨著父母。
車啟動了,林耘林桐又離開了家,向城市出發。車上正放著《流浪記》: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
我實在不想輕易讓眼淚留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不會害怕
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麵具裏的謊話
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複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裏的那幅畫.....
原來最初一直想逃離的地方卻是心裏最放下的地方!
。e6b4b2a746ed40e1af829d1fa82daa10《》
@
Copyright
of 晉江原創網 @
[http://s9.static.jjwxc.net/images/bookmark.gif] 插入書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