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學生,畢業後先打工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你注定要創業,那麼你在打工期間的積累就顯得非常重要。張湘輝要聊的話題是“從打工皇帝到創業人士”。
事前做充分的準備
張湘輝生長在湖南,在一個群山環繞的鋼鐵廠裏,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因為文化大革命,基本上是混了11年,那個時候基本上沒有考試,也沒有作業,而他對英語的興趣極高。當時他們有一位英語老師,是外交部下放的,張湘輝認為這位老師的英語發音十分動聽,畢竟他是外交部的,而且見過大世麵。他就每個禮拜專門跟他上兩堂課,之後,英語就成了張湘輝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無論出國還是現在,漢語是他的一扇窗戶,而英語是另一扇新的窗戶,更有利於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高中畢業後,張湘輝不能像現在的學生這樣幸運可以考大學、出國,而隻有一條路——下鄉,於是他就到湖南農村做了兩年的農民,後來,終於有機會考大學,他竭盡全力地去複習考上了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雖不是頂級大學,但也是211工程的一所大學。在大學期間,張湘輝在下工夫學專業課的同時,也花更多的時間來做兩件事,一是把英語學好,另外就是努力學習數學。因為當時他的心裏存在著一個留學的夢想,聽說留學不但英語要好而且數學也要好,正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所以就花了很多時間做這兩門功課。直到今天,恰巧就是這兩樣東西大大幫助了他。
等張湘輝1981年大學畢業考研究生的時候,大膽地報考了中科院的出國研究生,就是由教育部出錢,科學院代選的,他沒想到自己居然考了當年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總分第一名,結果很榮幸地被選派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在博士資格考試中,因為他準備得很充分,也考了第一名。而這些成績張湘輝認為都來源於他準備的充分。
立誌要趁早
張湘輝告訴我們的第一個概念:“盡早立誌,打好基本功。很多人並不是一定要最聰明的,比如我們微軟有很多聰明人,像李開複,他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另外一個是我們現在微軟的全球副總裁——張雅勤博士。我自認為我的IQ比他們差很多。但是能和他們共事,在一個平台上平起平坐,他們做研究,我們做產品,我覺得很大成分上是由於我立誌比較早,如果僅僅是憑自己的IQ來做事情的話,肯定是做不到和他們同一水平或級別上。”
張湘輝所說的盡早立誌是指任何事情你一定要想我怎麼能夠將它做好,我今後想做什麼?這並不是指畢業後要找個什麼工作,這隻是個小目標,我們心裏要有一個目標:十年以後你要做個什麼事情?十年以後你想擁有自己的公司嗎?十年以後你想當大學教授嗎?或者二十年以後,你想要獲得諾貝爾獎嗎?……所以,要清楚地給自己定位,定位後,你要比別人先走一步,或者先走半步,其實,我們中國有句話“笨鳥先飛”。如果你能做到具有前瞻性,你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個良性循環就是你先走一步所達到一個水平,當人家花費時間追趕你時,你已經慢慢發展成最好之一。先走一步提高了你的自信心,你的自信心對你的事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這是很重要的;另外一點就是擁有基礎,這是立下誌向的先決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基本功,就如當初張湘輝在英語和數學方麵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他後來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先決條件。
為夢想而創業
張湘輝認為自己更適合在公司工作而不是去做研究,在公司的環境下做產品開發或項目管理之類的管理人員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但在那個年代,隻有讀書這一條路才能出國。所以即使博士畢業後美國的一所大學也給了張湘輝教授的職位,但他沒有接受而選擇去西雅圖的一家公司。之後,非常幸運的他被安排到一個與台灣公司合作的項目中去,做一個類似Photoshop的產品。由台灣的公司負責開發,張湘輝所在的美國公司負責營銷,所得利潤雙方進行分成這樣的一個商業模式。他當時就被安排作為美方的代表參加台灣公司的產品研發,負責提高軟件的功能和性能方麵。在此期間張湘輝發現了一點:台灣的研發產品從產品質量上看一點不落後於當時Adobe的Photoshop,並且那些來自台大和清華的學生非常的刻苦和虛心,給他們的任務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整個產品如果交給美國的工程師來做絲毫不會比他們做得更好。這就證明了中國人在軟件方麵並不亞於其他國家,因為我們有很好的數學基礎,研發軟件需要的創新能力或獨立思維也是相當一部分人所具有的。這就使張湘輝產生了一個想法,覺得自己應該回到中國來與中國的年輕人一起研發出一個很好的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