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傳統—詮釋—新變(1)(1 / 3)

中國文學理論的通與變

中國是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傳統經過幾千年風風雨雨,並沒有消失。特別是近百年來,列強侵入,燒殺掠奪,企圖滅亡中國,消滅中國的傳統文化;國內也有些人基於國家積貧積弱,覺得傳統文化是絆腳石,必欲斷絕之,甚至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

但是苦難的20世紀過去了,在這新世紀之初,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又煥發出一屆青春。我們今天終於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文化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文化有鮮明的時代性。但是文化隨時代的變化,不是要拋棄傳統文化,恰恰相反,傳統是一座豐富的礦藏,是我們建設新文化的重要資源之一。但是我們如何來開掘這礦藏呢?如何利用先人留下的遺產來建設新的文化大廈呢?這就是我們本章要討論的問題。

一、傳統不可割裂

應該認識到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的“經曆物”,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中國的文化傳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著,你想擺脫也擺脫不掉。而且傳統並非一切都不好,其中有許多精華的、精致的、美好的、充滿魅力的成分,我們怎麼可以把這些文化珍寶棄之不顧呢?我們必須把中國古代文化傳統,其中也包括文論傳統作為一個對象,向它走進去。

我們認為,對於中國二千餘年所形成的古代文論,決不能摒除在今天的文學理論工作者的視野之外。僅僅把它當做一種曆史文化傳統來研究,僅僅給它一個必要的曆史地位,這是不夠的,想簡單地將它抹去更是不可能的。應該認識到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的“經曆物”,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不僅體現在“物”的方麵,而且凝結於觀念和製度中,並以無意識的狀態深藏於人們的心裏。中國的文化傳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著,你想擺脫也擺脫不掉。而且傳統並非一切都不好,其中有許多精華的、精致的、美好的、充滿魅力的成分,我們怎麼可以把這些文化珍寶棄之不顧呢?我們必須把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其中也包括文論傳統的精華作為一個對象,向它走進去,對其中一切對今天仍然具有意義的東西進行充分的研究,並把它呈現出來,使它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現代文論的一種重要的資源和參照係。德國詮釋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說:

傳統按其本質就是保存(Bewahrung),盡管在曆史的一切變遷中它一直是積極活動的。但是,保存是一種理想活動,當然也是這樣一種難以覺察的不顯眼的理性活動。正是因為這一理由,新的東西、被計劃的東西才表現為唯一的活動和行為。

但是,這是一種假象。即使生活受到猛烈改變的地方,如在革命的時代,遠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古老的東西在所謂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保存了下來,並且與新的東西一起構成新的價值。([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361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的確,在革命時期,在社會的暴風驟雨時期,人們常認為傳統被拋棄了,似乎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反傳統,其實傳統的力量是如此的“頑固”,它變換著方法保存下來。我們覺得自己遠離傳統,其實是經常處在傳統中而不自覺。

中國的文化傳統為什麼不會被割斷呢?這裏有一個對傳統的理解問題。文化傳統不是死的,它以“基因”的滲透的方式不斷地流動著發展著。如我們談儒家的傳統,就不能停留在孔子那裏。儒家就像一個巨大的“筐”,曆代的儒家學者都把自己栽種的最美的花扔進這個筐裏去。漢代的儒學、宋代的理學、清代的小學,直到今天的“新儒學”,都把自己新鮮的成果增添進儒家的學術“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