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文學光輝燦爛,詩人、作家輩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則缺少係統的著作,除了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和清代葉燮的《原詩》有較嚴密的係統外,大多數是點到即止的詩文評點、序跋、短文、書信等,一般都是文人讀到精彩詩文時候的即興感想。雖然這種直感性的評點也很精彩,也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甚至也形成了一些很有理論力度的範疇,但短小、隨意、零散,這種不成係統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才開始改變。然而,研究中華古代文論的學者中有不少人都認為,中華古代文論是有一個潛在體係的。我自己也一直持這種看法。我的一位已故的老師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要用中國古代文論的觀點、範疇,構建起一個文學理論體係來,寫出一本純用中國古代文論觀點和術語的《文學概論》來。隻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就匆匆走了。
2000年夏天,我接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的邀請,赴新加坡開始“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課題的研究。當時我對中華古代文論研究已有一些積累,我覺得通過對中華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來勾勒出一個中華古代文論的完整體係是可能的。我發現中國和西方在對文學的認識方麵,由於文化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但也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為此我在我設計的體係內作了一些中西比較。我的這些比較是否成功任由讀者評說,但我覺得我終於作了我多年來想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終於把中華古代文論的潛在體係,變成了一個具有體係性的係統性的顯在體係。
本書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時,書名叫《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署名是童慶炳、謝世涯、郭淑雲。這次新版書名和署名都做了改動,這是需要作些說明的。由於我當時接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資助,名義上與我合作的有南大的謝世涯、郭淑雲兩位研究員。但我提交了寫作提綱後,並未討論,我就開始按照我的觀點和構思一章一章地寫,然後把寫出的章節,送郭淑雲研究員閱讀,郭老師偶而也就個別英文翻譯問題與我交換意見,但並未提出過修改意見;謝老師因為忙,始終未能在出版前讀過這部書稿。
但他們對我的友情,對我的支持與幫助,我至今始終不忘。因為本書與北京出版社的出版合同已經過期,我在作了一些修訂、補充後,新版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故書名和署名作了上述的更動。
我長期研究文學基礎理論,中華古代文論的研究雖然也下了一些工夫,但總覺得研究的深度和力度都不夠,有些問題的看法也與長期研究古文論的學者不盡相同,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人文大係”,很有學術眼光。我的書被列入該係列的書目中,深感榮幸。劉汀作為責任編輯,態度認真負責。在此我對人大出版社和劉汀編輯一並表示敬意和感謝。
童慶炳
2009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