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
尋找到底哪裏有藍天
隨著輕輕的風輕輕地飄
曆經的傷都不感覺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
重重的殼掛著輕輕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讓風吹幹流過的淚和汗
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者亨利·福特說:“不管你相信你行,還是你不行,你都說對了。”未來不是固定在那裏等你趨近的,而是要靠你創造;未來的路不會靜待被發現,而是需要開拓。開路的過程,便同時改變了你和未來。
王傳福的成功之路
王傳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國際)有限公司主席,是目前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2003年進軍汽車業,2009年成為中國首富。
1983年,王傳福考入了中南礦冶學院冶金物理化學係,後來這所學校更名為中南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和哥哥都看到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
進入大學後,出身貧寒的王傳福埋頭於學習之中,一心把專業課學好。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傳福想做科學家,肯鑽研問題,因此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上大學本科時王傳福就開始接觸電池,這為他未來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7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的研究生,開始深入電池研究。1990年,王傳福碩士畢業,隨即留在該院的301室工作。家庭的變故磨礪出王傳福堅韌的性格,也不斷鞭策著他勇往直前。憑借出色的業績,他留院工作僅兩年,就被破格提拔為301室副主任。
1993年,機會再一次垂青王傳福。當時,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電池有限公司,這與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再加上其科研能力突出,年僅27歲的他再次被破格任命為總經理。在世人眼中,出身貧寒的王傳福走到這一步已是一個奇跡,也足夠成功,但他天生就是個冒險家。在發現他所從事的電池事業大有可為後,他毅然辭去了這個光鮮的“鐵飯碗”,懷揣借來的250萬元,帶著20來個員工,於1995年創辦了比亞迪。
當時手機遠不像今天那麼普及,一部“大哥大”要賣2萬至3萬元,王傳福卻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手機的普及是必然趨勢,手機充電電池的需求也會與日俱增。他意識到這是運用自身電池技術專長的機會。不過光是一條鎳鎘電池生產線就需要數千萬元的投入,要是建一間配備全自動化設備的鋰電池工廠,投資更是高達幾十億元。相比之下,王傳福借來的250萬元啟動資金簡直是杯水車薪。
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會選擇放棄項目,但王傳福沒有選擇放棄。他大膽地設想,如果不買那麼昂貴的生產設備,而是充分利用價格低廉的人力資源,成本就會低得多。
於是,王傳福獨創了一種主要依靠人力的生產方式,先是自己研究製造了一些生產所需的關鍵設備,然後再把生產線分解成一道道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結果王傳福隻花了100多萬元人民幣,就建成了一條日產4000個鎳鎘電池的生產線,這讓比亞迪電池的製造成本比日本競爭對手低了近40%。不僅如此,王傳福還直接介入供應商的材料開發環節,利用比亞迪強大的科研能力,共同製訂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鎳鎘電池需用大量的負極製造材料鈷,如果進口國外性能較好的鈷,成本極高。比亞迪與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確了國內外鈷的品質差距之後,製定了提高國產鈷的品質的詳細辦法,終於使國產鈷達到國際品質要求,同時比國外產品成本低40%。由於負極材料應用極廣,比亞迪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元。在鎳鎘電池市場,王傳福隻用了3年時間,憑借著產品優秀的品質、低廉的價格,搶占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比亞迪成為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之後,王傳福緊接著抓住了第二次機會,開始研發蓄電池市場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鎳氫電池和鋰電池。為此,王傳福專門成立了比亞迪鋰電池公司,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最先進的設備,搜索最前沿的人才,並建立了中央研究部。當時鋰電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國內同行不相信比亞迪能搞成,據說王傳福當時在業內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這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