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於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嘔吐者需靜脈補液,每日1500~3000毫升。小兒用量按每日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升計算,以5%葡萄糖鹽水為主。中毒症狀嚴重時可用氫化可的鬆琥珀酸鈉100毫克加入液體中靜滴,或口服強的鬆10~20毫克,以減輕中毒症狀。

(2)病原治療方法。

由於耐藥菌株增加,最好應用至少兩種抗菌藥物,可酌情選用下列各種藥物:

①磺胺類:複方新諾明,主要成分為磺胺甲基異惡唑和甲氧苄胺嘧啶,每日1~2次,首次加倍,兒童用量按每日每千克體重50毫克計算,連用5~7日。

②喹諾酮類:為人工合成的廣譜抗菌藥物,作用於細菌DNA旋轉酶,阻止DNA合成,有殺菌效果,此外組織滲透性強,少有耐藥性產生。主要包括吡呱酸、氟呱酸、氟啶酸等。

③抗生素:

可適當選用慶大黴素,每日2次,小兒用量按每日每千克體重3000~5000國際單位計算,肌注或靜滴,療程均為5~7日。還可選用丁胺卡那黴素、磷黴素及頭孢菌素類等。

④利福平:

對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殺滅作用。

(3)中醫中藥治療方法。

①辨證施治:表未解裏熱已盛者應表裏雙解,用葛根黃連湯加減;濕重於熱者應利濕清熱,用胃苓湯加減;熱重於濕者應清熱利濕,用白頭翁湯加減;濕熱互滯者用芍藥湯加減。

②黃連素0.4克,每日3次,兒童用量按每日每千克體重30毫克計算,連用5~7日。生大蒜口服。

③亦可選用馬齒莧、地榆、苦參、地錦草等單方草藥煎湯口服,早晚各一次。

(4)針刺:取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裏或止痢穴(左下腹相當於麥氏壓痛點部位),配止瀉、曲地、陽陵泉等強刺激,不留針。

20.怎樣護理急性菌痢病人?

(1)病人應給予胃腸道隔離,直至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為止。

(2)應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3)飲食一般以流質或半流質食品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瓜果、雪糕等生冷之物也暫勿食用,以免增加胃腸負擔,加重胃腸功能紊亂。恢複期可按具體情況逐漸恢複正常飲食。

(4)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及手觸摸可疑汙染物品後,一定要用肥皂、流水將手洗幹淨。

(5)有失水現象者,可給予口服補液藥。如有嘔吐等而不能由口攝入時,則可給予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注射量視失水情況而定,以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

(6)有酸中毒者,酌情給予堿性液體。

(7)注意腹部保暖,禁行冷水浴,對痙攣性腹痛可給予阿托品及腹部熱敷。

(8)痢疾病人應忌用顯著抑製腸蠕動的藥物,比如阿托品、顛茄合劑、杜冷丁、可待因、樟腦酊、複方苯乙呱啶和鹽酸氯苯呱啶酰胺等。

21.中毒性菌痢怎樣治療?

(1)抗感染。

選擇敏感抗菌藥物,聯合用藥,靜脈給藥,待病情好轉後改口服。具體抗菌藥物同急性菌痢。

(2)控製高熱與驚厥。

①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毫升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

②躁動不安或反複驚厥者,采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用量按每千克體重1~2毫升計算,肌注,2~4小時可重複一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按每千克體重5毫克肌注,或用水合氯醛,用量按每次每千克體重40~60毫克計算,灌腸,或用安定,用量按每次每千克體重0.3毫克計算,肌注或緩慢靜推。

(3)循環衰竭的治療。

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

①擴充有效血容量;

②糾正酸中毒;

③強心治療;

④解除血管痙攣;

⑤維持酸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