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菌痢主要有哪些傳播途徑?

痢疾是病從口入的腸道傳染病,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四種:

(1)食物型傳播。

近年來,食物型暴發較以往多見。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醃菜中能生存1~2周,並可在葡萄、黃瓜、涼粉、西紅柿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潔瓜果均可引起菌痢發生。帶菌的廚師和用痢疾杆菌汙染的食品做涼拌冷食等,常可引起菌痢暴發。

(2)水型傳播。

痢疾杆菌汙染水源可引起暴發流行。病人與帶菌者的糞便處理不當,水源保護不好,被糞便汙染的天然水、井水、自來水未經消毒便飲用,常是引起菌痢暴發的根源。

(3)日常生活接觸型傳播。

主要通過汙染的手而傳播,這種生活接觸是非流行季節中散發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如桌椅、玩具、門把、公共汽車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汙染;若用手接觸上述汙染品後,即可帶菌;如果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就會把細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4)蒼蠅傳播。

蒼蠅有糞、食兼食的習性,極易造成食物汙染。在不少地區觀察到,痢疾的流行期與蒼蠅消長期一致。

17.怎樣預防菌痢?

預防本病的發生應從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方麵著手。

(1)控製傳染源。

設立腸道門診、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徹底治療是控製菌痢的重要措施。待病人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或大便正常一周後解除隔離。對飲食業、幼托機構及自來水廠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發現輕型病人或帶菌者,必須徹底治療,並調換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它是預防菌痢的主導措施。應積極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清除垃圾,搞好“三管二滅”(即加強糞便、飲水和食品管理,消滅蒼蠅、蟑螂)。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特別要把住“病從口入”關,做到四不吃:不吃生冷蔬菜、飲食,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爛變質食物,不吃未經處理的剩飯剩菜。要勤剪指甲,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3)保護易感人群。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增加營養,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在夏秋季節,可因地製宜采用大蒜、黃連、馬齒莧、地錦草等給接觸菌痢者口服,可起到一定的預防治療作用。為提高人體免疫力,國內試用口服痢疾減毒活菌苗,服用後能刺激腸黏膜產生分泌型IgA,其特異性保護作用可維持6~12個月,可保護人體免受痢疾杆菌的攻擊。也有人口服福氏菌2a型的減毒株,能在人類腸道中繁殖並能置換其他型的痢疾杆菌,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18.急性菌痢有哪些類型?

(1)普通型。即常見的典型病例,起病急驟,發熱達39℃或更高,有中度毒血症表現。每日大便次數10~30次,糞便帶黏液及膿血,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裏急後重。一般病程10~14天。

(2)輕型。不發熱或微熱,也無其他中毒症狀,隻有輕度腹瀉。每日大便次數在10次以下,糞便內有小量膿血,或隻有黏液並無膿血。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起病急,高熱,有嚴重全身中毒症狀及腸道症狀。每日大便次數可多至30次以上,膿血便,惡心,嘔吐,劇烈腹痛,腹部壓痛,裏急後重明顯。病情進展快,失水顯著,四肢發冷,極度衰竭,易發生休克。

(4)中毒型。此型多見於2~7歲的兒童。發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而腸道炎症反應極輕。大多數病兒有高熱,肛溫常在39.5℃以上,有時可達41℃或更高。但當休克症狀嚴重時,腋表體溫往往不升,直至循環衰竭糾正後才出現高熱。病兒大多數因症狀嚴重,及時住院。少數病例開始為普通型急性痢疾,1~2天內才轉為中毒型。在神誌方麵,輕症病例有明顯的嗜睡、譫語或煩躁不安;病重者往往發生驚厥,驚厥次數頻繁或持續時間較長者,常易導致昏迷。昏迷症狀出現較早或程度較深,均為病情嚴重的表現。

19.急性菌痢怎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