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莊子·齊物論》)
凡是你認為自己是個死人了,是好的。好在哪裏?好在對別人沒有傷害了。人一動就錯,一思考就錯,一行走就迷失,認識到這一點你會惶恐,好,惶恐好,人不惶恐不知道好歹,人不絕望不知道去路。死過一回的人特別能打拚。
莊子說:
“近死之心,莫使複陽。”
莊子這話是說:要死的人不要讓他再活過來。什麼意思?是不是太殘忍了?
原來這話的真正意思不是上麵所說的字麵意思,而是說:要尊重將死之人,不要幹擾他的死亡,不要用強行手段“拯救”他。
這種“拯救”往往是不人道的,致死的。死亡並不可怕,它是一種自然過程,雖然不必讚美,但應該尊重。人類社會搞得烏七八糟,很多力量讓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各種力量打著“拯救”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嚴重地傷害了世人,莊子故有此說。
莊子在另一處還說:
“人其盡死,而我獨存?”
當然也說的並不是要所有人都死,他一個人獨活,莊子是說要保持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這種姿態是一種拒絕,但正因為是拒絕,所以有距離,從而不會對人產生傷害。自美自聖,又使人看見,能將世人引向善的一麵,歸於大道。
《聖經》上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該悔改。”並說如不悔改就要下地獄。同樣地,耶穌這話的背後意思是勸人向善,並不是真要收拾人。耶穌偉力無邊,但隻救人,從不殺人。他臨死還為劊子手祝福,確有博大仁愛。
由此見,做人做得好像枯木死灰一樣,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沒意思了,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絕望了,是好的。
凡是你感到無路可走了,是好的。
凡是你認為自己是個死人了,是好的。
好在哪裏?好在對別人沒有傷害了。人一動就錯,一思考就錯,一行走就迷失,做任何事情都會對某人某物造成傷害。比如你走在路上,自以為無事,其實你已經踩死了一個螞蟻,殺害了一個無罪的精靈。
認識到這種無所不在的現象你會惶恐,好,惶恐好,人不惶恐不知道好歹,人不絕望不知道去路。
做人好像枯木死灰一樣,你就知道反省了。內心不屈的意誌強迫你為善,內心的渴望強迫你奮起,死過一回的人特別能打拚,因為他無畏,已能放開一切。因為他珍惜機會,不再浪費贖來的光陰。
就這樣,枯木逢春,死灰複燃,你獲救了,救你的乃是自己,更是一種慈愛而公正的自然規律。
莊子說:“近死之心,莫使複陽。”意思就是說過去種種,該死的都讓它死吧。過去不死,今日就沒法活。因此痛定思痛,以一種枯木死灰的冷酷姿態笑看昨日的我死去,換求今日的新生。
《莊子》講了一個“枯木死灰”的故事:
南郭子綦靠著小桌子坐著,呼吸緩慢,離神去智,好像精神脫離了肉體。
他的弟弟顏成子遊陪他在跟前,問道:“怎麼回事呀?誠然形體可以像幹枯的枝木,心靈難道也可以像熄滅的灰燼嗎?”
子綦說:“如今我已摒棄了偏執的我,你知道嗎?你也許聽說過人籟,但未聽過地籟,也許聽說過地籟,卻未聽說過天籟吧?”
子遊說:“請問何為三籟?”
子綦說:“竹簫吹出的謂之人籟,風吹萬種縫隙所發出的不同聲音謂之地籟和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