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裏子綦已是枯木死灰,他期待“三籟”出現,從而實現自救。子綦與鯤一樣,正在“待風”,好化身飛走。
“籟”就是簫,指風聲,也就是風。天籟:天風。地籟:地風。人籟:人風。“人風”指人吹的風,指簫聲。莊子說“人籟則比竹是已”。“比竹”就是排簫。
三籟我們已明白,它們分別代表三種風:天風、地風與人風。人風肯定是不頂用的,地風也不行,隻有浩大的天風吹來,才能使鯤化為鵬,才能使所有形如枯木死灰的人得救。
莊子說:“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泠風即人風,飄風即地風,厲風即天風。天風來了,眾竅為虛。意思就是說萬事萬物都在天風的麵前暴露出了它空空洞洞的內部結構,風來風往,無物可擋。
手不能穿牆,聲音能穿牆。嘴巴啃不動石頭,水滴卻能穿石。風,就是這種聲音與水,它以一種偉力穿透一切事物,當然也穿透所有的枯木死灰,賦予它新的新生狀態。
枯木好燃,死灰飄得遠,它們離生最遠,離重生卻最近。
莊子說枯木死木好,意在指出枯木是最好燃的。同樣地,人隻有把自己變成枯木,才能最好地燃燒起來。所謂枯木,就是指一種枯槁而精神內斂的自閉狀態。
從前麵我們已知道,逍遙遊不是一般意義的獲得自由,而是重獲自由。因此枯木死灰是最能重獲自由的。它以近死的姿態而不死,以遺世獨立的姿態不傷害任何人,它以身體的朽換來心靈的全麵複蘇。聖人都是形如枯木死灰的,枯木死灰好。
當然,這隻是形如枯木死灰,不是真正的枯木死灰,二者要嚴格分開,否則要誤導世人。真正的枯木死灰是將死的不祥征兆,有什麼好?我們尊重死,但更珍惜生。惜生者必得全生。
《莊子》上講了一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養猴的人喂猴子吃飯時說:“早上給你們吃三升,晚上給你們吃四升。”
猴子們非常生氣。
養猴的人便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升,晚上給你們三升。”
這群猴子聽了都很高興。
這個故事並非意在指出猴子愚蠢,被人愚弄。而意在指出:顛倒來看事情,往往效果不一樣。就拿“枯木死灰”的問題來看,我們是先生後死呢?還是先死後生?當然先死後生好。我說的“枯木死灰好”,意思等同於“哀兵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
在此基礎上,還多了一層更精妙的意思,什麼意思呢?
《莊子》又特意為我們講了一故事:
麗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兒,貌美如花,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麗姬。
麗姬因被俘而悲痛欲絕,淚水浸透了衣襟。
後來她進了晉國的王宮,跟晉王睡覺,與王一同享受山珍海味,晉國的富庶超過艾地,麗姬這才後悔當初不該哭泣。
其妙義即為:順生者必得全生。要想人生美滿,就要順其自然,如此而已,而已。
所有的傷害都會把你轉移到更好的地方去,絕處必逢生,任何困難挺一挺就過去了。莊子指出:枯木死灰是一種渡過難關、戰勝痛苦的必不可少的心態。人如果不曾體會過枯木死灰的心情,人就不能重新為人。要絕望就絕望到底,這樣才會另尋出路。